[发明专利]测定生防真菌和化学药剂对靶标病原菌增效作用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48580.4 | 申请日: | 2013-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5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马志强;牛芳胜;毕秋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18 | 分类号: | C12Q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朋飞 |
地址: | 071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定 真菌 化学 药剂 靶标 病原菌 增效 作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测定生防真菌和化学药剂对靶标病原菌增效作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物农药的不断出现和投入生产应用,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已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并存的新时代。将生防菌剂应用于防治植物病害,减少化学药剂的绝对用量,符合人们对生态保护和食品安全的要求,符合绿色植保的发展方向。
生物农药应用于农业病虫害的防治,与化学药剂相遇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生物测定表明,大部分化学药剂对生防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只有少数化学药剂对特定的生防菌无抑制作用,所以有选择地使用生防菌剂与化学药剂才能使两者共同作用于病原菌。如果不清楚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将两者任意结合,可能出现的化学药剂对生防菌的抑制作用消弱或完全限制生防菌剂对病源菌的作用,达不到对植物病害防治的预想效果。由此可见,探明生防菌剂与化学药剂两者对病原菌的协同作用机制,将化学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应用于防治植物病害之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化学药剂之间的协同作用评价方法已经得到广泛地应用,例如,1925年提出的Abbott法多用于两种杀虫剂混用增效作用的评价,1960年提出的Gowing法多用于除草剂混用联合作用的评价,1967年提出的Wadely法用于两种杀菌剂混用增效作用的评价。鉴于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协同作用的评价方法尚未见到报道,建立生防菌剂与化学药剂协同作用的评价系统,研究生防菌剂与化学药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筛选合理的生防菌剂与化学药剂组合或指导二者的合理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定生防真菌和化学药剂对靶标病原菌增效作用的方法。
由于不同类别的化学药剂与生防真菌的协同作用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因此,本申请是在菌丝生长速率法的基础上,采用对峙接种培养来测定生防真菌与化学药剂(杀菌剂)协同对靶标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形成了不同于化学药剂之间协同作用的新评价方法。
化学药剂与生防真菌协同作用于靶标菌,理想的目标是二者产生对靶标菌的增效作用。这种作用要显著大,而二者自身的相互抑制作用要尽量小,也就是说,促进大于抵消。
不考虑生防真菌对化学药剂的反作用,也不考虑靶标菌对化学药剂和生防真菌的反作用,那么化学药剂与生防真菌对靶标菌的抑制应大于化学药剂对生防真菌的抑制,生防真菌才有对病原菌的作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测定生防真菌和化学药剂对靶标病原菌增效作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相同的接种量,将生防真菌和靶标病原菌同时接种于含有化学药剂的培养基中进行对峙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菌落半径,生防真菌和靶标病原菌的菌落半径分别以RTt和RBt表示;同时设置对照培养,以与对峙培养相同的接种量,将生防真菌和靶标病原菌分别接种于不含所述化学药剂的,且与对峙培养使用的相同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培养条件及培养时间与对峙培养相同,培养结束后测量菌落半径,生防真菌和靶标病原菌的菌落半径分别以RTCK和RBCK表示;
2)根据公式(I)计算协同系数:
协同系数(S)=(RBt–RBCK)/(RTt–RTCK) 公式(I)
若S≥1.5,表示生防真菌和化学药剂具有增效作用,若1≤S<1.5,表示生防真菌和化学药剂具有相加作用,若S<1,表示生防真菌和化学药剂具有拮抗作用。
前述方法中所述生防真菌为真菌生物农药,所述化学药剂为农用杀菌剂等。
前述方法中所述靶标病原菌为植物病原真菌。
前述方法中,接种对象为真菌的菌丝或菌饼。
前述方法中所述生防真菌和化学药剂对靶标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485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