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动多用途钻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51385.7 | 申请日: | 2013-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2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池;徐子亮;王建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B45/06 | 分类号: | B23B45/06;B23B45/14;B23B47/00;B26F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203 | 代理人: | 谈顺法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动 多用途 钻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在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表面实现手动钻孔操作的装置,属于机械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的钻孔装置大部分采用电力作为能源驱动,但在某些缺乏电力供应的作业场所,比如野外施工作业,或者用电被禁止地方,电动钻孔装置就无法发挥其作用,钻孔就需要手工来完成。目前国内的手动钻孔装置发明仍较少,且缺乏能在金属表面实现方便、精确钻孔的装置。在申请号为201120271695.9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发明装置虽然实现了基本的金属钻孔操作,但钻孔操作太过烦琐,需要不停地轮流拧动两个位置才能实现钻孔,同时拧动的程度需要手动把握,过大的压紧力容易压坏钻头,过小则无法实现钻削;且装夹装置不够完善,不能适合于不同的工件装夹。因金属的硬度较大,钻孔时需要较大的压紧力,想要通过手工在上面精确、方便地钻孔就有一定的难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金属材料上手动钻孔的操作难度和精确度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手动钻孔装置,能方便、准确地在不同金属材料表面实现钻孔操作,同时也能在非金属材料上进行钻孔,并能提供不同位置的钻孔需求。在金属材料钻孔中,此装置还能在化工管道和钢板等常见形式上钻孔,通过备用夹持架实现。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实现的:
一种手动多用途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钻孔机构和支撑机构;
所述的钻孔机构是这样的:一个手柄1与一个上端带有刻度标14的钻杆2连接,钻杆2、安全联轴器3、内螺旋转筒4、外套筒6由内向外同轴布置,钻杆2穿过安全联轴器3的中心孔与安全联轴器通过平键连接,内螺旋转筒4为外壁带有螺纹的套筒,内螺旋转筒4上沿与安全联轴器3通过螺钉16以法兰连接,内螺旋转筒4和外套筒6为螺纹连接,环形挡圈5位于钻杆2和内螺旋转筒4之间,其中心孔套在钻杆2上固定连接,与内螺旋转筒4的下沿滑动接触,钻杆2和钻头夹7用螺纹连接;
所述的支撑机构包括:两根双头螺杆8分别位于支架板10两端的滑槽中,每根双头螺杆8上端的螺纹和一个位于支架板10上表面的螺母9配合,下端穿过夹持架15上部的框形夹板11并和框形夹板11螺纹连接,双头螺杆8的下端有一直径大于双头螺杆8的凸台置于活动夹板13上的碗形套12之中;
支撑机构的支架板10与钻孔机构的外套筒6同轴布置,支架板10与外套筒6接触部分有一凸起的平键,和支架板10上的凹槽配合,外套筒6和支架板10活动连接。
所述的安全联轴器3可以为以下结构:带有中心孔的内圈3.1和外圈3.2通过下端的轴承3.7连接,内圈3.1的外表面带有一圈沟槽3.3,沟槽3.3内设有一凸起3.9;外圈3.2上对称设有两个通孔,调节螺母3.4从外而内插入通孔,调节螺母3.4顶端有一弹簧3.5,弹簧3.5顶紧嵌入通孔中的钢珠3.6,钢珠3.6的另一侧与沟槽3.3接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支撑机构还可以为一个半框形的备用夹持架17,由顶板、竖板和底板焊接而成,在备用夹持架17顶板上带有一个固定套筒18;
所述的固定套筒18与钻孔机构的外套筒6同轴布置,外套筒6与固定套筒18键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钻杆2的顶端截面为方形嵌入手柄1的方形凹槽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螺旋转筒4和外套筒6的螺纹连接为矩形、三角形、梯形、锯齿形螺纹连接中的一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事先调节好力矩限制装置的前提下,整个手动钻孔过程只需转动钻杆一个动作就可完成,通过参照钻杆上的刻度标,实现精确钻孔,可更换的夹持架能灵活用在各种钻孔地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装配简图,右侧采用全剖视图。
其中:1、转动手柄,2、钻杆,3、安全联轴器,4、内螺旋转筒,5、环形挡圈,6、外套筒,7、钻头夹,8、双头螺杆,9、螺母,10、支架板,11、框形夹板,12、碗形套,13、活动夹板,14、刻度标,15、夹持架。
图2是图1的俯视图,其中不包含图1中的手柄。
其中,3、安全联轴器,4、内螺旋转筒,5、环形挡圈,10、支架板,16、螺钉。
图3是安全联轴器剖面图。
其中,3.1、内圈,3.2、外圈,3.3、沟槽,3.4、调节螺母,3.5、弹簧,3.6、钢珠,3.7、轴承,3.8、定位孔,3.9、凸起。
图4是安全联轴器内圈主视图。
其中,3.3、沟槽,3.9、凸起。
图5是安全联轴器内圈左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13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