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调节塔架加荷绳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53207.8 | 申请日: | 2013-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76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邢海军;丁平;刘海锋;王旭明;王佳佳;张英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节 塔架加荷绳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输电线路杆塔试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结构试验室内塔架结构试验用加荷绳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真型试验也可称为原型试验,其试验对象为实际结构或是按实物复制的结构或构件。塔架真型试验主要是指塔架整体结构静力荷载试验,通过对设计主要控制工况的加载试验,从强度(稳定)、刚度以及结构实际破坏形态来检验和验证塔架的整体力学性能和结构合理性,确定塔架结构对使用要求的符合程度,并用以促进塔架结构设计水平的发展。
结构室内常用方法是将塔架上的高空挂点的加载绳沿设计荷载方向从高空挂点转到地面,再转向连上只能单向伸缩的加载缸。目前,用到的转向装置对转向方向不具有可调性。对于较高或大荷载塔架,塔架高空荷载挂点与地面加载缸之间的加载绳从高度或加载绳数量上对试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现有转向装置无法实施,主要因为结构试验室内空间小,地面加载缸位置固定,塔架上高空挂点荷载方向的不确定性,转向装置转向点少,导致塔架高空荷载挂点与地面加载缸之间的加载绳布置困难。此外,受空间地域限制,一些加荷绳转向由于转向装置存在自重大、灵活性差的问题,导致吊装难、占用空间大,无法布置,不能满足试验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调节塔架加荷绳水平向的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调节塔架加荷绳的装置,所述装置为加荷绳水平转向的、位于塔架和加荷绳竖直转向滑轮之间的、设有滑轮组销的一字型装置;所述塔架为桁架钢结构;所述竖直转向滑轮设于固接于地面的两夹板之间,该滑轮的转轴平行地面设置;其特征在于:平行于所述装置一字型方向的轴线上设有孔;垂直于于所述装置一字型方向的轴线上设有螺栓孔;所述装置为叠层结构,其横截面呈倒“T”型。
优选地,所述平行于所述装置一字型方向的轴线上的孔开口向上,设于所述装置的顶层,所述滑轮组销包括滑轮、销轴和垫片,所述销轴穿过所述滑轮的轴心,并通过该孔与所述顶层连接。
优选地,所述螺栓孔设于该装置贴近地面的一层。
优选地,所述装置包括长度相等的三层,顶层、中间层和所述底层均由翼板、腹板、立板和加劲板连接组成;所述底层与所述中间层错位连接以形成用于拼接其他装置的基础和拼接台阶;所述基础位于所述底层,所述拼接台阶位于所述中间层。
优选地,所述装置设有用于递送所述加荷绳的窗口,该窗口设于顶层,与所述孔对应设置;所述加荷绳通过所述滑轮组销更正水平传输方向,并通过所述窗口递送至所述加荷绳竖直转向滑轮。
优选地,所述顶层与所述中间层一侧设有加劲板,该加劲板连接所述顶层和所述中间层,并固接于所述底层的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中间层为“T”型,所述拼接台阶与所述底层等宽,该层垂直于该拼接台阶的主体部分与所述顶层等宽。
优选地,所述滑轮组销可选择不同的所述孔插入以适应不同方向的需求。
优选地,所述装置的底层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包括支撑所述装置的所述加劲板。
优选地,所述装置的材质为玻璃钢、钢材或塑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水平转向装置利用结构试验室的建筑布置和加载系统布置,可将任意水平方向加荷绳转向至相应加载缸轴线上,转向装置具有安装位置可调、灵活性强、转向点可调且拼接性强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水平转向装置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附图1中1-1处断面图;
图3是本发明附图1中2-2处断面图;
图4是本发明水平转向装置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单个滑轮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水平转向装置拼接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水平转向装置群的布置示意图;
其中,1-翼板,2-翼板,3-翼板,4-翼板,5-翼板,6-腹板,7-腹板,8-腹板,9-立板,10-立板,11-加劲板,12-加劲板,13-加劲板,14-加劲板,15-加劲板,16-加劲板,17-滑轮,18-销轴,19-垫片,20-转向装置I,21-转向装置II,22-转向装置III,23-加载缸,24-竖直转向滑轮,25-转向钢丝绳,26-水平转向装置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32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的取代异喹啉衍生物
- 下一篇:透明导电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