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鱼钩及鱼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54036.0 | 申请日: | 2013-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98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吴双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双双 |
主分类号: | A01K83/00 | 分类号: | A01K8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615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鱼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渔具,具体为一种鱼钩。
背景技术
高雅古朴的垂钓活动作为我们古老文明的一个小小侧面伴随着祖国的历史延续下来,历数千年而不衰,日益为广大为民所喜爱。中华大地有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穿山越谷的溪流,为垂钓提供优良的自然钓场和丰富的鱼类资源。
传统淡水垂钓以手杆为主,但随着近几年垂钓活动的不断发展,也引进了如抛杆、台钓等钓法。无论那一种钓法,鱼组的基本结构和钓法基本差不多。鱼组包括鱼钩、鱼线、鱼竿、鱼漂;钓法就是鱼吃饵后,用手扬竿上鱼。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自动上鱼的鱼钩及自动鱼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钩体背面设有能固住颗粒状钓饵的上饵装置。
所述的自动鱼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饵装置为带倒刺的上饵针。
所述的自动鱼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饵装置为上饵钩。
所述的自动鱼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钩体尾部连接鱼线,所述鱼线上设置铅坠。
所述的自动鱼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鱼线包括主线、子线,所述主线、子线通过连接器连接,所述铅坠设置在主线上。
所述的自动鱼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鱼线包括主线、子线,所述主线、 子线通过连接器连接,所述铅坠设置在子线上。
所述的自动鱼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铅坠重量为20-100克。
所述的自动鱼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铅坠与钩体尾部的设置距离为6-12CM。
所述的自动鱼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铅坠重量为50克。
所述的自动鱼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铅坠与钩体尾部的设置距离为8CM。
本发明的自动鱼钩,在钩体背面设上饵装置后,可以将颗粒状钓饵,如玉米、小麦等钓饵固定在钩体背面,再通过在鱼线上设置较重的铅坠便可实现自动上鱼的功能。而且这种鱼组不用鱼漂,甚至不用鱼竿都能实现中鱼,能给垂钓爱好者带来另一种不同的垂钓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2是本发明自动鱼钩两种不同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4、5是本发明自动鱼组两种不同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自动鱼钩,包括钩体1,所述钩体1背面设有能固住颗粒状钓饵的上饵装置。所述钩体1与上饵装置可以是一体形成,也可以是分体设置。所述的上饵装置为带倒刺的上饵针2或上饵钩3,但不限这二种方式。本发明对上饵针2或上饵钩3在钩体1背面设置的具体位置没有特别的限制,图1、图2所表达的只是一个最佳的设置位置而已。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自动鱼组,该自动鱼组包括上述的自动鱼钩,所述的钩体1尾部连接鱼线4,所述鱼线4上设置铅坠5。所述的鱼线4包括主线6、子线7,所述主线6、子线7通过连接器8连接,所述的连 接器8可以是“8”字环,也可是快速连接器等。所述铅坠5可以设置在主线6上,也可以设置在子线7上。
所述的铅坠5重量为20至100克之间均可,最理想为50克,铅坠太轻则不会中鱼,如果太重铅坠连同鱼饵会被陷入泥中,也不会中鱼。所述的铅坠5与钩体1尾部的设置距离为6至12CM之间均可,最理想为距离为8CM,如果过短铅坠会惊吓到鱼吃鱼饵,太长则会影响中鱼率。
中鱼的原理是:根据鱼吃饵后,会上浮或侧游的习性,在鱼上浮或侧游时,这种结构的鱼钩的钩尖部就会刺到鱼的嘴部,鱼感觉到刺痛时,就会猛的快速游开,由于鱼线上设有较重的铅坠,受惯性的影响,鱼线的拉力会很大,此时鱼钩就会深深的刺入鱼嘴,从而实现自动上鱼。而传统鱼组不会自动上鱼的原因是:第一,鱼饵直接上在钩体上,鱼饵妨碍了鱼钩的钩尖部刺到鱼的嘴部,第二,铅坠太轻,鱼儿上浮或侧游时,直接会把鱼线连同鱼漂带走。补充上述所述铅坠与钩体尾部的设置距离太长会影响中鱼率的原因是:鱼猛的快速游开的距离不会太远,如果铅坠与钩体尾部的距离长于鱼猛的快速游开的距离,则不会中鱼。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双双,未经吴双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40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来制造模造玻璃的模具结构
- 下一篇:一种阳离子型复合仿棉纱线的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