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旋转台车和多交换区的新型圆形立体车库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58061.6 | 申请日: | 2013-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5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陈鹏;杨飞;鄢起红;洪田威;尚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6/28 | 分类号: | E04H6/2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旋转 台车 交换 新型 圆形 立体车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运输停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带有旋转台车和多交换区的新型圆形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城市配套停车位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我国大城市中心公共停车场用地极其匮乏,停车难问题的出现和近年来的不断加剧,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出行、办事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制约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高效、环保地解决停车问题已成为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立体车库以其节省占地面积、出入库管理方便、存取车省时省力、配置灵活等特点成为了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
目前,常见的立体车库有以下几种类型:升降横移类、简易升降类、垂直升降类、巷道堆垛类、平面移动类、垂直循环类、水平循环类、多层循环类。以上车库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存/取车交换区的数量太少,存/取车关键设备的数量不够,遇到存/取高峰期时,系统的处理能力往往非常欠缺,容易造成拥堵排队现象。此外,人性化设计不足也是很多现有车库的弱点,例如有的车库交换区出入口处的门洞较窄,客户驾车进出容易发生剐蹭,有的车库缺少自动掉头装置,客户需要倒车入库或出库。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带有旋转台车和多交换区的新型圆形立体车库,在有效控制能耗的前提下,通过旋转台车使车库内的多套关键存取设备既能并行不悖,又能互为备用,使车库不会因为某一处或者某几处局部的机械故障而影响到车库的正常运营,从而有效提高车库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大量存/取车交换区和具有较强的系统处理能力,同时设有自动掉头装置的,从而有效提高车库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带有旋转台车和多交换区的新型圆形立体车库。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有旋转台车和多交换区的新型圆形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入库闸口、出库闸口、环库双车道、车库主体,其中,所述的入库闸口包括有有卡匝道和无卡匝道,在两路匝道的道闸前都设有汽车参数检测装置和车牌自动识别装置,所述的出库闸口还设有缴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库主体为多层圆柱形构筑物,每层由外向内分为三层环形结构,包括外圈的环形停车区域,中间的环形旋转台车运行区域,和内圈的环形升降机区域,其中所述的旋转台车运行区域内布置有可绕其环形360度旋转的旋转台车,旋转台车上设置有搬运小车,搬运小车可沿环形的径向移动,在停车区域和升降机区域之间行驶,所述的停车区域在车库主体最底部第一层设有多个存取车用的交换区,所述的升降机区域内包含有多台升降机。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存取车用的交换区沿圆周分布在第一层外圈,交换区外设有环形小匝道,环形小匝道两端分别连接停车区域中的两个不同的停车位,形成两个停车位之间的交换位置通道。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车库主体的第二层及以上各层的停车区域,均设置有沿外圈圆周均匀分布,呈放射状的停车位。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旋转台车运行区域内安装有环形的固定轨道,旋转台车安装在轨道上,并可载搬运小车和搬运小车上的车辆,一起沿轨道转动到不同的停车位。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升降机上安装有自动调头装置,自动调头装置与升降机为集成装置,可在升降的过程中完成调头。
本发明的原理在于,立体车库外观上为圆柱型构筑物,层数可调。升降机台数可根据需要灵活配置。旋转台车可沿着两圈固定轨道做360°自由旋转,旋转台车的数量可调。地面第1层布置存/取车交换区,存/取车交换区的数量可调。第2层及以上各层布置固定存车环,每层的固定存车环可呈辐射状分布若干个停车位。通过设置不同的层高,可以让不同高度规格的车辆实现分层停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80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