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局部放电紫外检测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59075.X | 申请日: | 2013-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7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马立新;陶鹏举;穆清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局部 放电 紫外 检测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压电力设备故障检测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局部放电紫外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事业的高速发展,对电力系统中的发电厂,变电站以及输电线路中的电力设备长期稳定运行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预防电力设备故障的发生,往往需要定期对电力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目前对电力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往往是根据电力人员的经验判断,这种方式自然会造成设备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并且不容易检查肉眼看不到的小故障,而像局部放电这样的故障长时间忽视后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故障,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局部放电检测方法很多,其中紫外检测是很成熟并且应用很广的一种检测方法,高压电气在放电中产生大部分的光是在200~400nm之间的紫外光,通过检测这个波长的光线强度来判断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在已有的相关专利中,局部放电的紫外检测一般使用特殊的紫外相机成像法,这种设备造价昂贵,没有远程监控终端,不易在电力系统中大规模推广应用,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知道其有无放电情况,并不一定要精确知道其放电强度就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局部放电的紫外检测设备昂贵,并不易使用在电力系统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局部放电紫外检测设备,通过实验能够根据采集方波的周期划分出特定电气设备的放电等级,并通过串口触摸屏来实时显示,借助无线通讯模块和GSM模块实现labview远程监控和报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局部放电紫外检测设备,包括紫外检测管、紫外检测管驱动板、STM32开发板、触摸屏、无线收发模块、 GSM模块、上位机LABVIEW和监控人手机,紫外检测管检测接收局部放电发出的紫外光后将信号送出,信号经过紫外检测管驱动板信号处理后形成标准的方波,方波送入STM32开发板的AD端,STM32开发板对模数转换后数据处理,通过STM32开发板串口1通讯发送到触摸屏上,STM32开发板串口2通过无线收发模块和上位机labview做交互式的人机通讯界面,STM32开发板串口3通过GSM模块会向监控人手机8发送报警信号,触摸屏、上位机labview通过无线收发模块和监控手机通过GSM模块将设定参数上传至STM32开发板。
所述STM32开发板核心采用STM32F103RBT6芯片,其自带的12位精度AD。
所述紫外检测管和紫外检测管驱动板分别采用日本滨松公司的R9454、C10807。
所述触摸屏采用北京迪文科技有限公司的DMT48270T043_01W工业串口触摸屏。
所述无线收发模块采用的是TI公司的PC110L和 CC110L,GSM模块采用西门子公司的 TC35i。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局部放电紫外检测设备,局部放电监控方式多,既可以现场监控(触摸屏),也适用于集中无线联网上位机监控(无线收发模块),还可以应用于无人监控(GSM模块);适用于高压电器设备局部放电检测中多种不同的场合,不管是现场还是远程监控,而且成本不高,可以大规模推广和联网监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局部放电紫外检测设备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局部放电紫外检测设备软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局部放电紫外检测设备的原理框图,本发明包括紫外检测管1、紫外检测管驱动板2、STM32开发板3、触摸屏4、无线收发模块5、 GSM模块6和上位机LABVIEW 7以及监控人手机8。STM32开发板3核心采用STM32F103RBT6芯片,其自带的12位精度ADC完全满足本信号的采样。局部放电发出的紫外光通过紫外检测管1接收,经过紫外检测管驱动板2信号处理后形成标准的方波,波形经过STM32开发板3的AD采集后再数据处理,通过串口通讯发送到触摸屏4上,另一串口通过无线收发模块5和上位机labview 7做交互式的人机通讯界面,而当局部放电比较严重时,通过GSM模块6会向指定的手机号码(即监控人手机8)报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90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