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面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60756.8 | 申请日: | 2013-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230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5 |
发明(设计)人: | 陈猷仁;曾展晧;陈永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祥达光学(厦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门火炬***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一种触控技术有关,特别关于一种触控面板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今触控面板(Touch panel)已经变成各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主流设计,诸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以及笔记本电脑等。使用者可直接用手指或是触控笔触碰触控面板来操作电子装置的运作,即触控面板是作为用户与电子装置的间的接口。
一般的触控面板包含感应电极及信号传输线路。其中感应电极包括主体部及连接部,主体部用来侦测使用者的触控动作,连接部用来与信号传输线路电性连接。藉此,让感应电极得以通过信号传输线路来与控制器进行信号传递。
然而,目前的触控面板在制造时,容易因为机械动作的误差而使得信号传输线路与感应电极的连接部的对位精度不佳,如此将造成信号传输线路与感应电极的间的有效接触面积下降,导致触控面板无法正确运作,这是为现今触控面板技术亟待克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触控面板结构设计,其在信号传输线路搭接于感应电极的部位进行改良设计,有效提升信号传输线路与感应电极的对位裕度避免信号传输线路与感应电极的间的接触面积因制程误差因素而下降的情况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提供了触控面板结构,其包含:一感应电极,设置在一基板上,并且包含一主体部与一连接部,其中该主体部与该连接部电性连接;以及一信号传输线路,包含一主线段与一接线段,其中该接线段电性连接该主线段,并导通地搭接于该连接部以及至少部分的该主体部,其中该接线段在电性连接该主线段的一端的线宽大于该接线段另一端的线宽,并形成线宽渐缩态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板被定义有一可视区域与一对应该可视区域的遮蔽区域,感应电极的主体部位于该可视区域,该连接部位于该遮蔽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感应电极的主体部进一步延伸位于遮蔽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线段位于遮蔽区域,接线段自遮蔽区域延伸至可视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信号传输线路的接线段系以低反射率金属材料制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接线段是主线段的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接线段的末端的线宽小于连接部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接线段末端的宽度小于感应电极的连接部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接线段的末端的线宽小于7μm。
无疑地,本发明的这类目的与其他目的在阅者读过下文以多种图式与绘图来描述的较佳实施例细节说明后将变得更为显见。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含有附图并于文中构成了本说明书的一部分,使阅者对本发明实施例有进一步的了解。该些图式系描绘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并连同本文描述一起说明了其原理。在该些图式中:
图1绘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结构的顶示意图。
图2~4绘示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结构的顶示意图。
须注意本说明书中的所有图式皆为图例性质。为了清楚与方便图式说明的故,图式中的各部件在尺寸与比例上可能会被夸大或缩小地呈现。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一般而言会用来标示修改后或不同实施例中对应或类似的特征。
符号说明
100 基板
100a可视区域
100b遮蔽区域
102 感应电极
102a主体部
102b连接部
104 信号传输线路
104a主线段
104b接线段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细节描述中,组件符号会标示在随附的图式中成为其中的一部份,并且以可实行该实施例的特例描述方式来表示。这类实施例会说明足够的细节并使该领域的一般技艺人士得以据以实施。阅者须了解到本发明中亦可利用其他的实施例或是在不背离所述实施例的前提下做出结构性、逻辑性、及电性上的改变。因此,下文的细节描述将不欲被视为是一种限定,反的,其中所包含的实施例将由随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来加以界定。
首先请参照图1,其示意性地绘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结构的顶示意图。如图1所示,触控面板结构包括感应电极102及信号传输线路104。其中,感应电极102设置在基板100上,并且包含彼此电性连接的主体部102a及连接部102b,主体部102a是用来感测使用者的触控动作,而连接部102b是作为主体部102a与信号传输线路104的间的电性连接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祥达光学(厦门)有限公司,未经祥达光学(厦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607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基型灭火器水雾喷枪
- 下一篇:一种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喷射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