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善锂离子电池过充性能的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60822.1 | 申请日: | 2013-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6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周明明;杨佳星;孙延先;宋泽斌;杨晓旭;时培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4/13;H01M4/62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湖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善 锂离子电池 性能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池,尤其涉及一种改善锂离子电池过充性能的电池。
背景技术
在国内,涉及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生产企业多达100多家,但磷酸铁锂电池的比能量较低,低温性能、一致性相对较差,因此存在技术瓶颈,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相比三元材料锂电池则在比能量、低温特性以及一致性方面更胜一筹,但现有技术中电池的过充性能不佳,蓄电池在大批量使用时,由于电池过充性能不好,很容易出现冒烟,泄露,甚至起火,电池内部多数物质都为化学物质,冒烟或泄露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引起安全事故,而电池起火除了存在安全事故外,由于电池走火为电起火或化学物质起火,给灭火带来了极大不便,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电池在大批量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从而大大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充电性能好的改善锂离子电池过充性能的电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改善锂离子电池过充性能的电池,包括正极、负极,
所述正极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18~56%的三元材料,37~72%的锰酸锂,3~4%的聚偏氟乙烯,4~6%的导电剂;
所述负极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94~96%的石墨,2.5~3%的水性粘结剂,0.5~1%的羧甲基纤维素钠,1~2%的丁苯橡胶粘结剂。
作为优选,所述正极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18%的三元材料,72%的锰酸锂,4%的聚偏氟乙烯,6%的导电剂;
所述负极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94%的石墨,3%的水性粘结剂,1%的羧甲基纤维素钠,2%的丁苯橡胶粘结剂,此配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电池的过充性能,使用更加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正极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56%的三元材料,37%的锰酸锂,3%的聚偏氟乙烯,4%的导电剂;
所述负极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96%的石墨,2.5%的水性粘结剂,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1的丁苯橡胶粘结剂,此配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效果的同时还减小了电池的制造成本。
作为优选,负极中的水性粘结剂的粘度为7500±200MPa·s,固含量15±0.2%,具有本特性的水性粘接剂进一步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过充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负极的石墨的粒度为D50:17~21μm,比表面为4~5m2/g,比容量大于等于340mAh/g,首次放电效率大于等于93%,具有本特性的石墨进一步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过充性能。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正极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18~56%的三元材料,37~72%的锰酸锂,3~4%的聚偏氟乙烯,4~6%的导电剂;所述负极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94~96%的石墨,2.5~3%的水性粘结剂,0.5~1%的羧甲基纤维素钠,1~2%的丁苯橡胶粘结剂,使电池在具备常规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安全性能、低温性能的前提下,电池1C恒流恒压充电至10V,截止电流0.01C时,电池壳表面温度先升后降,温度最高到101℃,充电持续时间大于等于3小时,电池不冒烟、不泄漏、不起火、不爆炸,有效的改善了电池过充性能,显著提高了三元材料锂电池的安全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正极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30%的三元材料,60%的锰酸锂,4%的聚偏氟乙烯,6%的导电剂;
负极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95%的石墨,2.5%的水性粘结剂,1%的羧甲基纤维素钠,1.5%的丁苯橡胶粘结剂。
实施例二
正极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18%的三元材料,72%的锰酸锂,4%的聚偏氟乙烯,6%的导电剂;。
负极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94%的石墨,3%的水性粘结剂,1%的羧甲基纤维素钠,2%的丁苯橡胶粘结剂。
实施例三
正极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56%的三元材料,37%的锰酸锂,3%的聚偏氟乙烯,4%的导电剂;
负极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96%的石墨,2.5%的水性粘结剂,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1的丁苯橡胶粘结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608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