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桩或桩群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60932.8 | 申请日: | 2013-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5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陈灿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灿斌 |
主分类号: | E02D27/12 | 分类号: | E02D27/12;E02D27/3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桩或桩群结构,特别是一种密布桩或桩群结构。
背景技术
某倒楼事件,原因为下雨降低了土的抗剪切强度即通俗人们感受到的下雨路滑,土抗剪能力下降,且土因吸水增加了重量,导致这一事故,揭示出管桩存在与建筑物连接强度低,抗侧能力差及桩群结构仍可合理改进的问题;
高层基础往往要求每平米承载力大于200KPA,埋深大于建筑物高度的1/20~1/18,以防止倾覆,在高层建筑往往因此设置多层地下室,基础工程中仅土方开挖造价即超过100元每立方米,还存在基坑围护,运土等问题,大量运土还往往造成扬尘,道路交通中渣土车过多等等问题;
大跨度地下室往往地板很厚,造价很高,通常仅桩基与地下室地板造价之和已大于1000元每平米,并且为软土区时往往有抗浮桩不易施工的问题;
筒桩施工往往需要复杂特殊的工序机械,沉管,灌注混凝土等时需要高要求的施工措施保证施工质量,且会产生较多施工废水污染,噪音污染,常要求桩径大于2米以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方法实现的:
一种桩或桩群结构,在桩群施工中取两个桩为基准桩,所述基准桩的中心距大于两倍的装直径,在两个基准桩之间设置一个辅助桩,所述辅助桩在竖向或者斜向压入;辅助桩为垂直时与基准桩间距小于 1.5倍基准桩的桩直径,辅助桩为斜向时,辅助桩与基准桩连接/锚固,辅助桩特征为灌注桩或一字型桩;
辅助桩斜向连接基准桩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连接强度满足受力要求,2辅助桩具有抵抗土压力的承载力或者辅助桩与土接触部分设置软垫层;
辅助桩锚入基础要求同基准桩。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创新,所述基准桩为预制桩。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创新,所述基准桩与辅助桩之间采用预应力预紧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高密度桩群,利用桩间土重量的抗倾覆,实现了桩土的紧密结合,提高了桩裙效应,提高基础每平米的承载能力,保证了建筑物的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垂直插入密布桩群结构。
图2为斜向插入密布桩群结构。
图中:1、基准桩;2、辅助桩;3、基础筏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首先在施工场地内以圆形为单元,在圆形的边界等距离跳桩施工4个灌注桩为基准桩,随后在位于圆形边界的4个基准桩之间设置4个非挤土桩作为辅助桩,其中施工间距基准桩之间的间距取3倍的桩直径作为桩心距,在其中间位置设置辅助桩,通过如上方案,有效的增大的建筑的连接稳定性,以及土壤和桩体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2所示,选取桩心距为3倍的桩直径设置两个基础桩,随后在以两根基础桩的中分点为基准,左右各斜向打孔并且设置两根灌注桩,并且和基准桩锚接,同时在上面设置基础筏板与所述的4根桩连接。
同时发明也可用于通过围合形成筒桩,且桩的长短可以调整。土层中80%的土质为强度大于100kpa时后施工段桩长可不限制,土层中50%的土质强度小于100kpa时,施工段二桩长小于施工段一桩长。仅现有桩的施工方法即可施工筒桩应用广泛;
同时本发明提出小间距桩群,可增加桩的抗剪切力,侧伸桩或桩群避免桩逐个击破式破坏,且可用于减少低下室造价;
整体破坏原因为2.5米面宽内最大剪切力1800KN,大于2.5米面宽内灌芯管桩(据观察每2.5米内为3~8根平均5根)的极限承载力1600KN;
局部破坏原因之一为堆土剪切力对单桩剪切力至少为540kn大于其实使用管桩的抗剪力(灌芯后抗剪设计值200KN,极限值约320KN),因局部破坏,从而导致整栋楼桩被依次逐个击破,整栋楼倾覆破坏;
如采用本发明可高效低造价解决抗剪问题,整栋楼仅需增加40根2米长直径600辅助桩即可解决上述问题;
如某抗浮水位10米,结构跨度为15米,10层,地下室建筑面积2万平米,总建筑面积12万平米建筑,软土层厚度大于10米,常规抗拔桩施工困难,若采用常规桩基础,仅底板厚1.2米,钢筋每平米为150千克,地下室单方造价为1460元,经采用本发明施工方法及侧伸式桩/桩群,柱网内,如图所示,桩侧伸出侧向构件,侧伸距离5米,地下室底板厚度为0.6米,钢筋每平米为60千克,地下室单方造价为540元,总造价节约920万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灿斌,未经陈灿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609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