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防伪系统及其工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63032.9 | 申请日: | 2013-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85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谢磊;王楚豫;陆桑璐;陈道蓄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7/00 | 分类号: | G06K7/00;G06Q30/0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射频 识别 技术 防伪 系统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防伪系统,具体是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防伪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防伪方案是在产品中设置一个唯一编码,并通过电话或者网络进行鉴定,拥有唯一性,简易性等诸多优点。但是,其查询率低,标识单一成为其市场发展的阻碍。而如今,物联网技术高速发展, RFID技术也因为其无接触的识别和唯一标识的特点,逐渐展现出识别方面的优势。而RFID标签内部的可读不可写物理地址,可以保证标签标识是唯一确定且无法伪造的。将物联网技术联系商品防伪,利用RFID中的近场通信技术,将提供一种新型高效的防伪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当下商品防伪问题,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一套安全可靠,保密防伪性能强,操作简便,性能卓越,技术含量高的新型无线防伪方案。用户通过非接触式的扫描防伪标签,可以在线或者离线的对商品进行鉴定,同时还可以根据鉴定商品获得其他相关商品的推荐,获得较好的用户体验。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防伪系统,其包括:
智能终端:集成了NFC模块,通过其NFC模块读取商品标签内部的标识信息,并在本地利用应用程序对标识信息做鉴定;
NFC标签:在商品中加入NFC标签,标签内部至少存有用于防伪鉴定的标识信息,也可以根据需求存储一些商品信息,用于进一步服务;
作为改进,所述智能终端还集成有wifi或3G的智能终端,标识信息通过wifi或3G上传给后台鉴定服务器鉴定;
后台鉴定服务器:对商品防伪鉴定的标识信息建立数据库,供用户进行商品鉴别;同时提供相应的鉴定应用程序,供用户下载及离线鉴定使用。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防伪系统的工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智能终端利用NFC模块获取商品NFC标签中的标识信息;
2)选择以下鉴定方式中的一种对标识信息进行鉴定:
2.1)在线鉴定时,智能终端将获取的NFC标签的标识信息<TID,EPC ID>发送给后台鉴定服务器做匹配,后台鉴定服务器根据数据库信息的匹配情况通知智能终端,该商品标识信息是否合法;
2.2)离线鉴定时,智能终端根据获取的NFC标签的标识信息<TID,EPC ID,CRC>,利用CRC校验函数检验,若检验通过,表示商品是合法的:
2.3) 增强型在线鉴定时,NFC标签中的为<TID,key>,智能终端根据本地存储的 计算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对key进行验证,若验证正确,则在服务器本地根据哈希函数变化原鉴定标识为,并通知阅读器改变标签内部的存储信息;若鉴定失败,则没有响应操作。
作为改进,还包括步骤3),鉴定完成后,在本地对EPC ID清零或者对后台数据库做删除来销毁鉴定信息。
本发明提供了一套自动化、高效的、高可靠性的基于近场通信技术的无线商品防伪系统。该系统可以让用户方便的利用智能终端,例如智能手机,轻触一下商品防伪标签就可以在在线或者离线两种模式下,快速、准确的获取商品合法性信息的情况,大大降低了用户的操作,同时可以根据用户鉴定的商品情况进行推荐其他商品,用于提供更加方便的用户体验。相对于传统的防伪技术,其主要优势包括:
1、操作简单:利用智能终端自动扫描,不需要人工干预。
2、防伪性能好:ID 内码及支持加密算法保证每一个电子防伪标签都是难以假冒的。
3、保密性能好:近场通信技术保证远程监听和修改都是不可能的。
4、可重复性高:每个NFC标签都是可以重复读写的,这就避免了传统防伪技术只能鉴定一次的缺点。
5、防止重放攻击:对于增强型在线验证,如果没有单向函数G()和H(),即使复制了标签的内部信息,在多次验证中依然无法通过,因为每次的验证信息都是不同的。
附图说明
图1 系统场景结构图,
图2 信息交互图,
图3 鉴定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系统场景
图1中描述的系统实施场景包括了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贴有NFC标签的商品,具有NFC模块的智能终端以及相应的后台服务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630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实时人脸检测算法
- 下一篇:基于指纹信息的发声系统及发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