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控制器在审
申请号: | 201310168661.0 | 申请日: | 2013-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6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曹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晨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于涛 |
地址: | 2642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电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通过两根或两根以上光纤传输一束光,通过控制两根或两根以上光纤连接处光的通断或通光量来实现对设备的控制,提高控制可靠性和安全性,杜绝现有开关控制设备和电位器普遍存在的易漏电、易受电磁干扰、怕水、易产生电火花等缺点的光纤控制器。
背景技术
光纤作为宽带接入一种主流的方式,有着通信容量大、中继距离长、保密性能好、适应能力强、体积小重量轻、原材料来源广价格低廉等的优点,在宽带互联网接入的应用非常广泛。现有的光纤主要应用于通讯系统,通过信号传输来提供高效快捷的网络,但就其控制方面的应用并不多见。光纤的基本成分是石英,只传光,不导电,不受电磁场的作用。
目前,公知的设备控制大多数是电子元件与电线结合构成的,通过导电开关通断或电位器等来控制设备的运行状态。但是,很多控制元件和线路不能有效防水,且由于采用传统电控方式,在使用过程中易受电磁干扰、易产生电火花、怕水、易出现漏电、易接触不良、反应速度慢、控制参数不稳定、参数易变化、使用次数有限等情况,这些缺点导致其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利用光纤传输光的特性,提出一种通过改变光纤间光的通断或通光量来实现控制设备运作,提高控制可靠性和安全性,杜绝现有开关控制设备普遍存在的易受电磁干扰、易产生电火花、怕水、易出现漏电、易接触不良、反应速度慢、控制参数不稳定、参数易变化、使用次数有限等缺点的光纤控制器。
本发明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一种光纤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发光的光源,与光源相连接的第一光纤的一端,第一光纤另一端与固定架一端连接,与固定架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光纤的一端,与第二光纤另一端相连的光敏元件(如光敏电阻,光敏管等)。固定架上两光纤端应共轴并有间隙,在间隙中置有挡光体。
本发明中挡光体可以移动,用以调整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之间光的通断或传输率。
本发明中挡光体和固定架可以换成可调式光纤连接器,通过调整光纤连接器来控制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之间光的通断或传输率。
本发明工作原理:光源发出光,由光纤传导,通过挡光体或可调式光纤连接器控制光纤间光的通断或光的通过量改变光敏元件的工作状态,实现对设备的控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有效避免目前电控元件存在的不防水、工作时易产生电火花、易受电磁干扰、使用寿命有限、有触电隐患等缺点,具有结构合理、控制精确、操作简便、反应速度快、防水、无电磁干扰、无电火花、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等显著的优点。可用于防暴、防水、强电磁场等恶劣工作场合。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中光纤控制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中光纤控制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中光纤控制器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光源1、第一光纤2、可调式光纤连接器3、第二光纤4、光敏元件5、光敏电阻6、挡光体7、固定架8、灯9、分路器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附图1所示,一种光纤控制器,设有用于发出光的光源1,与光源1相连接的用于传输光的第一光纤2,与第一光纤2相连接用于固定的固定架8,与固定架8另一端相连接的第二光纤4,与第二光纤4另一端相连接的光敏元件5,在第一光纤2与第二光纤4之间放置可调挡光体7,其中第一光纤2与第二光纤4在固定架8上的固定端要共轴。
工作时,光源1发光将光传入第一光纤2,光经第一光纤2和挡光体7传入第二光纤4内,光经第二光纤4送入光敏元件5中,此时通过控制挡光体7的位置控制光的通断或光的通过量实现对光敏元件5工作状态的控制,从而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在此过程中,采用光纤传输光的控制方式与采用导线传输电的传统控制方式不同,整个控制器件无接触、不导电、不发热,具有结构合理、控制精确、操作简便、反应速度快、防水、无电磁干扰、无电火花、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等显著的优点。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晨,未经曹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686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