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海洋长孢葡萄穗霉生产纤溶活性化合物的培养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70435.6 | 申请日: | 2013-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30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蔡孟浩;王美霞;周祥山;张元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7/18 | 分类号: | C12P17/18;C12R1/645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静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海洋 葡萄 生产 活性 化合物 培养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海洋长孢葡萄穗霉生产纤溶活性化合物的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天然药物源于陆地,而海洋则是目前开发极少的巨大生物资源宝库。最近几年从海洋生物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微生物中分离出了大量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统计表明2003年报道了656种新化合物,2004年报道了716种新化合物。其中部分处于I-III期临床实验。海洋微生物,包括海洋放线菌、真菌等是新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相比陆生生物,海洋中发现的新型化合物具有较高几率的生物活性。例如,在国际肿瘤协会对于临床前细胞毒性筛选中,检测到几乎1%的待测海洋活性样品有抗肿瘤活性的潜在能力,而相比陆生活性样品,只有0.1%的待测样品有活性。
纤溶活性化合物FGFC1是上海海洋大学从海洋真菌长孢葡萄穗霉FG216(Stachybotrys longispora FG216)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具有纤溶活性的新型化合物;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创新药物的深入研究。
然而纤溶活性化合物FGFC1在原始菌株中含量较低,制约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体内外活性评价及构效研究,因此通过规模化发酵及代谢调控研究,进行高效发酵生产是必须加以解决的首要问题。而要进行大规模高效发酵生产和代谢调控研究,继而进行后续的医药学研究,首要解决的就是产量问题,所以开发一种促进海洋长孢葡萄穗霉FG216生产纤溶活性化合物FGFC1的培养基就成为后续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海洋长孢葡萄穗霉生产纤溶活性化合物的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海洋长孢葡萄穗霉的培养基,所述培养基包括以下组分:
葡萄糖 30-170重量份;
硝酸钠 2-5重量份;
三水磷酸氢二钾 0.01-0.2重量份;
七水硫酸镁 0.2-0.9重量份;
氯化钾 0.4-0.8重量份;
酵母提取物 0.5-1.5重量份;
六水氯化钴 0.0015-0.005重量份;
七水硫酸亚铁 0.01-0.03重量份;
无水氯化钙 0.004-0.01重量份;和
L-鸟氨酸盐酸盐 8-20重量份。
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培养基包括以下组分:
葡萄糖 35-155重量份;
硝酸钠 2.5-4重量份;
三水磷酸氢二钾 0.01-0.15重量份;
七水硫酸镁 0.3-0.8重量份;
氯化钾 0.5-0.8重量份;
酵母提取物 0.60-1.25重量份;
六水氯化钴 0.002-0.004重量份;
七水硫酸亚铁 0.01-0.025重量份;
无水氯化钙 0.005-0.009重量份;和
L-鸟氨酸盐酸盐 10-20重量份。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培养基包括以下组分:
葡萄糖 125重量份;
硝酸钠 3.3重量份;
三水磷酸氢二钾 0.07重量份;
七水硫酸镁 0.4重量份;
氯化钾 0.625重量份;
酵母提取物 0.7重量份;
六水氯化钴0.003125重量份;
七水硫酸亚铁0.01875重量份;
无水氯化钙0.0065重量份;和
L-鸟氨酸盐酸盐13-15重量份;
其中,各组分在培养基中的含量按照重量份可在±10%(更佳地±5%)范围内浮动。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培养基中,各组分配制于1000重量(或体积)份水(较佳地,所述的水是去离子水)中;和/或所述培养基的pH值5.5-6.5。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所述的培养基的用途,用于培养海洋长孢葡萄穗霉,生产纤溶活性化合物FGFC1。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制备海洋长孢葡萄穗霉的培养基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前面任一所述的培养基的各组分在水中混匀,调节至pH值5.5-6.5。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混匀及调节pH值后的培养基在121℃,灭菌15-20min。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利用海洋长孢葡萄穗霉生产纤溶活性化合物FGFC1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利用前面任一所述的培养基培养海洋长孢葡萄穗霉,从而生产纤溶活性化合物FGFC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04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