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立式车床主电动机传动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71307.3 | 申请日: | 2013-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0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程鸿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博讯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5/00 | 分类号: | B23Q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式 车床 电动机 传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立式车床主电动机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许多厂家经常使用的3.4mm双柱式立车,C534J其主传动机构动力源是55KW的电动机,它通过联轴器经传动轴将动力传给变速箱。其结构如图1所示,电动机轴1通过螺旋弹簧联轴器2,将动力传给有固定支承座的传动轴3,然后再经过刚性联轴器5,传给变速箱6,这种结构要求电动机输出轴中心、传动轴固定支承座孔中心、变速箱高速轴中心三者必须位于同一轴心线上,保证同轴才能正常传递转矩。如果三者不同轴线,转动机构不平衡,由于惯性力的影响,出现支承力的增大和波动,严重时损坏轴承,降低效率,产生噪声,使基础发生振动或共振,甚至使螺旋弹簧联轴器配合面产生压馈失效,弹簧发生扭曲、断裂、传动轴两端的键槽发生滚键和撕裂现象,以致无法维持此机构的正常工作。
这种机床若投入生产使用年久,长期的振动会使基础下沉,两立柱发生整体位移(下沉和倾斜),从而导致传动轴支承座孔中心发生下移(因支承座安装在立柱侧面上)以致产生三者不同轴线。随着此种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发生此种现象越来越频繁,甚至导致不到两个月就更换一要传动轴,不到一年就更换一对联轴器的结果。而且此种联轴器在市场上很难购买,既严重影响生产,又给机修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引机构全部安装在地坑内,维修极不方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廉、刚性较高、承载能力强、传递功率大、且传动稳定的立式车床主电动机传动机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立式车床主电动机传动机构,包括电动机、将动力通过电动机联轴器传输到传动轴、再由传动轴传输到刚性联轴器上,通过刚性联轴器将动力传输到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联轴器为弹性柱销联轴器,所述传动轴采用双键对称联接的传动方式。
进一步,将所述电动机右移缩短所述传动轴长度的三分之一,增加其外径1~5mm。
进一步,所述刚性联轴器为双键联接。
进一步,所述弹性柱销联轴器的一端圆周面上焊接一个导向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立式车床主电动机传动机构成本低廉、刚性较高、承载能力强、传递功率大、且传动精确稳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现有技术立式车床的主电动机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动机轴、 2螺旋弹簧联轴器、 3传动轴、4活动轴支承座、
5刚性联轴器、6变速箱轴、7立柱、8变速箱、9电动机、 10 弹性柱销联轴器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2,本发明采用了一种立式车床主电动机传动机构,包括电动机1、将动力通过电动机联轴器传输到传动轴3、再由传动轴3传输到刚性联轴器5上,通过刚性联轴器5将动力传输到变速箱8,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联轴器为弹性柱销联轴器10,所述传动轴3采用双键对称联接的传动方式。
采用弹性销联轴器10刚性较高、承载能力高、传递功率较大,采用双键对称联接传动方式,使传动轴3两侧对称传递转矩,提高其传动稳定性。
进一步,将所述电动机1右移缩短所述传动轴3长度的三分之一,增加其外径1~5mm。
进一步,所述刚性联轴器5为双键联接。
进一步,所述弹性柱销联轴器10的一端圆周面上焊接一个导向套。
对比附图1,将与立柱7联接的活动轴支承座4去掉,减少中间环节,将电动机右移,缩短传动轴长度,增加其外径,可以提高传动员的刚性,用双键刚性联轴器与变速箱轴6联接,最后在电动机联轴器一端圆周面上焊接一个导向套,将两半联轴器固定在同一轴线上,保证二者同轴转动。
在此说明了此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包括发明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已知最佳模式。优选实施例的变更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阅读上述说明后是显而易见的。发明人希望普通技术人员合理应用这样的变更,并且发明人认为与在此明确说明不同的应用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因此,本发明包括随附权利要求中所引用的主旨的所有修改及等效形式,这在适用的法律中是允许的。此外,上述要素的所有可能的变更的任何组合也被本发明所包含,除非在此另外指出或者在上下文中明显矛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博讯仪器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博讯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13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