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粘结相的碳化钨硬质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73891.6 | 申请日: | 2013-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3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薛烽;周健;巨佳;白晶;孙扬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29/08 | 分类号: | C22C29/08;C22C1/05 |
代理公司: | 江苏永衡昭辉律师事务所 32250 | 代理人: | 王剑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结 碳化 硬质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耐磨部件的硬质合金领域,涉及一种以Fe3Al为粘结相的碳化钨硬质合金。
背景技术
硬质合金是一种以难熔金属化合物(WC、TaC、TiC、NbC等)为基体,以过渡族金属(Co、Fe、Ni)为粘结相,通过粉末冶金方法制备的金属陶瓷工具材料,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弹性模量、耐磨损、耐腐蚀、热膨胀系数小以及化学性质较为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切削工具、耐磨零件、采矿与筑路工程机械等领域。
硬质合金的粘结相在合金整体性能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现阶段常见的WC基硬质合金的粘结相主要分为Co粘结相和非Co粘结相,其中Co粘结相的WC基硬质合金牌号为YG系列,已经广泛应用于切削工具、耐磨零件、采矿与筑路工程机械等领域。YG系列硬质合金在使用过程中一旦被破坏时硬质相WC基本上是脆性断裂而粘结相Co则具有大的变形能力。虽然粘结相Co在合金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数不大但它却消耗了绝大多数的断裂能,故合金的强度和韧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粘结相的强度和韧性。在YG系列硬质合金中硬度和韧性呈矛盾存在,硬质合金的韧性可以通过提高粘结相Co的含量来提高,但粘结相Co含量提高的同时也会造成合金整体硬度下降,耐磨性降低,
另一方面YG系列硬质合金也具有材质脆硬、韧性差而且价格高等缺陷,其这些缺陷使其难以被制成大尺寸、形状复杂的构件加以应用。实际使用中硬质合金与钢体材质的焊接是弥补其不足的主要方法,但是钎焊的过程难以避免高温加热,甚至焊接后的热处理。这些高温处理对线膨胀系数相差比较大的硬质相WC和粘结相Co来说很容易产生很大的内应力,造成微裂纹,降低硬质合金的各方面性能。因此期望YG系列硬质合金的硬质相和粘结相能有较小的线膨胀系数差,粘结相不仅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和粘结性能的同时还能够降低成本。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以金属间化合物Fe3Al为粘结相、可以提高材料耐磨性的粘结相的碳化钨硬质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粘结相的碳化钨硬质合金,包括作为硬质相的碳化钨粉末和作为粘结相的Fe3Al合金粉末,碳化钨的粒径范围为3~5μm,Fe3Al粉末占硬质合金的质量百分比为5.5%~15%,粒径范围为1~3μm,Fe3Al合金的成分包括:
Al 14%~17%;
Cr 1.3%~6.0%;
Nb 2.0%~2.4%;
Zr 0.3%~0.5%;
B 0.1%~0.3%;
Ce 0.2%~0.5%;
Fe 75%~80%。
本发明的制备粘结相的碳化钨硬质合金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首先将提前过筛选好粒度均匀的碳化钨粉末和Fe3Al合金粉末按85:15~94.5:5.5比例范围配好,并添加占碳化钨粉末与Fe3Al合金粉末混合物总质量0.5%~1%的硬脂酸配料作为添加剂,在球磨机中进行混合并研磨45~50小时;
b)将混合并研磨后的原料经真空干燥后筛分去除团聚体,然后制粒,再在900~1200kg/cm2的压力下进行压制,制成压坯;
c)将制好的压坯置于真空度为4×10-4MPa~5×10-4MPa的真空烧结炉中加热至1250℃~1350℃真空烧结1~2小时,接着在1250℃~1350℃和100~120MPa下进行1~2小时的热等静压处理,制成硬质合金。
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以金属间化合物Fe3Al为粘结相的WC新型硬质合金及其真空烧结工艺。通过用Fe3Al作为新的粘结相替代Co,从而提高硬质合金 的硬度及耐磨性能,同时降低了硬质相与粘结相之间的线膨胀系数差,并且还使硬质合金制备成本降低。经新粘结相真空烧结后制备的硬质合金,获得硬质相与粘结相的良好粘合,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硬质相WC与粘结相Fe3Al能良好粘合,硬质相WC的颗粒大小在3~5μm左右。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硬质合金,性能改进如下:
1)提高硬度和耐磨性。粘结相Co的硬度为HB=125;粘结相Fe3Al的硬度为HRC≥2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38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