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在审
申请号: | 201310179057.8 | 申请日: | 2013-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207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逄焕成;王婧;李玉义;赵永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G3/04 | 分类号: | C05G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碱性 土壤 滴灌 消碱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改良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
背景技术
盐碱土或碱性土壤(碱土)是土壤中可溶性盐类或代换性钠离子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得土壤的PH值较高,作物难以生长的一类土壤。土壤盐碱化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我国的碱土分布也十分广泛,例如,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均有分布。此外,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由于多是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如果灌溉措施不当,也极易发生土壤次生盐碱化。
研究表明,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PH值在6.5~7.5之间。PH值较高的土壤,对营养元素的转化和供应有不良影响,由于碱性大,使得土壤有机质遭到破坏而淋失,微量元素奇缺,土壤湿时黏、干时硬,导致土壤通气性、透水性不良,使作物根系受到盐碱毒害后,导致根系发育不良而早衰,并伴有中毒、烂根、死亡现象,使得投入的肥料不能被作物根系有效吸收,不仅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也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还可导致各种病虫害,造成作物产量低、品质差。因而,如何有效降低碱土的PH值,是提高作物适应性,促进盐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对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降低碱土的PH值、进行碱土改良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在碱土中施入酸性物质,或者,作为底肥或追肥施用土壤调节剂,以中和土壤碱度,从而活化土壤中的钙,降低土壤中碳酸钠盐类浓度,达到提高矿质营养元素对植物的有效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需要多年翻压粪肥、秸秆、绿肥等有机物料,或底施、追施土壤调节剂等技术,才能使土壤PH值有所降低,使得该方法投入较大,改善碱性土壤的效率低,见效缓慢,改善碱性土壤所需成本高,费工费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降低改善碱性土壤所需成本,提高改善碱性土壤的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该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由磷酸脲、EDTA螯合铁、EDTA螯合锌、EDTA螯合锰以及EDTA螯合铜组成,其中,
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磷酸脲95%以上,EDTA螯合铁1~2%,EDTA螯合锌1~2%,EDTA螯合锰以及EDTA螯合铜合计1%以下。
较佳地,所述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制备方法为:将95%以上的磷酸脲,1~2%的EDTA螯合铁,1~2%的EDTA螯合锌,合计1%以下的EDTA螯合锰以及EDTA螯合铜晶体粉末进行混合,磨碎过筛,充分混匀。
较佳地,所述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中的各组分原料均选用杂质含量1%以下的农业级或工业级单质肥料。
较佳地,根据测定的碱性土壤的PH值、作物种类以及作物生长期需求,调节所述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中各组分的比例和施用量,与滴灌肥配合施用。
较佳地,所述碱性土壤用于栽培作物棉花,土壤PH值为8.0,施入的所述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磷酸脲95%、EDTA螯合铁2%、EDTA螯合锌2%、EDTA螯合锰及EDTA螯合铜合计1%。
较佳地,所述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配置成1%浓度的溶液,在棉花苗期、蕾期分别等量滴灌施入,每亩棉田共计滴入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1.8kg。
较佳地,所述碱性土壤用于栽培作物棉花,土壤PH值为8.6,施入的所述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磷酸脲96%、EDTA螯合铁1.5%、EDTA螯合锌1.5%、EDTA螯合锰及EDTA螯合铜合计1%。
较佳地,所述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配置成1%浓度的溶液,在棉花苗期、蕾期、花铃期,分别等量滴灌施入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每亩棉田共计滴入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3kg。
较佳地,所述碱性土壤用于栽培作物食葵,土壤PH值为9.2,施入的所述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磷酸脲97%、EDTA螯合铁1.2%、EDTA螯合锌1.1%、EDTA螯合锰及EDTA螯合铜合计0.7%。
较佳地,所述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配置成1%浓度的溶液,在食葵苗期、现蕾期、盛花期,分别等量滴灌施入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每亩食葵田共计滴入碱性土壤用滴灌消碱剂4.2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90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