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液熔炉内净化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83773.3 | 申请日: | 2013-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5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崔立新;赵晓光;刘科;吕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创新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1/06 | 分类号: | C22C1/06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宋玉霞 |
地址: | 2562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熔炉 净化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铸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铝液熔炉内净化技术。
背景技术
铝合金铸造过程中,通常经过投料-精炼-扒渣-静置-铸造等工艺步骤,最终铝合金产品的质量,关键在于铝合金内的气体含量和杂质含量多少以及晶粒度的大小,精炼的过程就是将铝液内的气体和铁等杂质去除,将铝液净化的过程,在铝合金的生产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现有技术采用一次精炼,精炼的工艺控制以及精炼剂的选用对于杂质的去除尤为关键,而除气除渣的不彻底,往往会导致铝合金铸锭产生疏松、夹渣缺陷,产品合格率降低。如何充分降低铝液中的含氢量,将铝液中的含铁杂质进一步去除,得到高品质的铝合金制品,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铝液熔炉内净化技术。该技术包括两次精炼和三次扒渣技术,其中,在精炼之前加入精炼剂,在精炼过程中,采用炉内喷粉精炼,使用喷粉机将精炼剂喷入熔炉内的铝液中,并通入氩气进行除气。该净化技术提高了电解铝液的洁净度,使得处理后的铝液中氢含量低于0.125ml/100gAl,除渣率达到85%以上,减少了铝合金铸锭产生的疏松、夹渣问题,大大提高了产品合格率。
本发明的一种铝液熔炉内净化技术,技术方案为:包括两次精炼和三次扒渣技术,其中,在精炼过程中加入精炼剂。
在精炼过程中,采用炉内喷粉精炼,使用喷粉机将精炼剂喷入熔炉内的铝液中。
在精炼过程中,通入氩气进行除气。
具体过程为扒渣-精炼-扒渣-精炼-扒渣,第一次精炼为将温度调整在600-700度,加入精炼剂,反应10-30分钟;第二次精炼为将温度调整为710-800度,加入精炼剂,反应10-20分钟。
优选方案为:第一次精炼为将温度调整在700度,加入精炼剂,反应20分钟;第二次精炼为将温度调整为750度,加入精炼剂,反应15分钟。
所述精炼剂由按重量比的以下成分组成:NaCl:20-45%、KCl:25-30%、CaF2:1-5%、Na2SO4:1-5%、Na3AlF6:15-43%。
所述精炼剂优选配方为由按重量比的以下成分组成:NaCl:28%、KCl:28%、CaF2:3%、Na2SO4:3%、Na3AlF6:38 %。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该铝液熔炉内净化技术应用于电解铝液净化,包括两次精炼和三次扒渣技术,其中,在精炼之前加入精炼剂,在精炼过程中,采用炉内喷粉精炼,使用喷粉机将精炼剂喷入熔炉内的铝液中,使用氩气携带精炼剂。所述精炼剂由按重量比的以下成分组成:NaCl:20-45%、KCl:25-30%、CaF2:1-5%、Na2SO4:1-5%、Na3AlF6:15-43%。该净化技术提高了电解铝液的洁净度,使得处理后的铝液中氢含量低于0.125ml/100gAl,除渣率达到85%以上,提高了产品质量,产品合格率不低于98%。减少了铝合金铸锭产生的疏松、夹渣问题,大大提高了产品合格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用具体实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
该铝液熔炉内净化技术,包括两次精炼和三次扒渣技术,其中,在精炼过程中加入精炼剂。精炼过程采用炉内喷粉精炼,使用喷粉机将精炼剂喷入熔炉内的铝液中,同时通入氩气进行除气。
具体过程为扒渣-精炼-扒渣-精炼-扒渣,第一次精炼为将温度调整在700度,加入精炼剂,反应20分钟;第二次精炼为将温度调整为750度,加入精炼剂,反应15分钟。
所述精炼剂由按重量比的以下成分组成:NaCl:28%、KCl:28%、CaF2:3%、Na2SO4:3%、Na3AlF6:38 %。
该净化技术提高了电解铝液的洁净度,使得处理后的铝液中氢含量低于0.12ml/100gAl,除渣率达到95%以上,提高了产品质量,产品合格率达到99.2%。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创新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创新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37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