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充填开采中凿岩硐室的布置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84020.4 | 申请日: | 2013-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41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唐绍辉;黄英华;文兴;尚振华;李伟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21F15/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 43205 | 代理人: | 姜芳蕊;宁星耀 |
地址: | 410012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填 开采 凿岩 布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填开采中凿岩硐室的布置方法,尤其适用于采用胶结充填高阶段大直径深孔法采矿的矿山,接替中段凿岩硐室位置的选择。
背景技术
目前矿山开采过程中,上一中段开采结束后胶结充填,接替中段回采时凿岩硐室往往选择布置在完整矿体中,然后在凿岩硐室中进行接替中段矿体的开采工作。采用上述现有布置方法联络巷、凿岩硐室等掘进工程相对困难,效率不高,凿岩硐室位置较低,易积水,且造成大量矿体损失、不利于资源回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布置方式的不足,提供一种布置方法简单,有利于提高开采效率及资源回收率的充填开采中凿岩硐室的布置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充填开采中凿岩硐室的布置方法,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上一中段开采结束后胶结充填形成稳定的充填体,进行接替中段的回采时,将接替中段的凿岩硐室选择布置在已完成回采并充填的上一中段充填体内,从进风巷掘进联络巷至采场顶部的充填体,然后扩帮、刷大断面形成凿岩硐室,掘通至回风巷,接下来在凿岩硐室中进行接替下一中段矿体的开采工作。
所述上一中段充填体需结构稳定以利于凿岩硐室的开掘,抗压强度达到2~3MPa,并且对凿岩硐室采用“工”字钢-钢筋-木板进行联合支护,支护间距为1-2m;所述掘进凿岩硐室时在中部需留设宽度为2-4m(优选3m)的充填体条柱,按切割天井位置在充填体条柱中纵向开凿宽度为3~5m的切割槽,以利于切割天井的贯通。
本发明实现简单,可靠实用,采用充填开采中凿岩硐室的布置方法后,由于充填体相比于完整矿体强度弱,提高了掘进工程的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了采场顶部结构的矿体损失,有益于提高矿山经济效益。 使用本发明,可据实际条件对凿岩硐室的布置位置进行合理选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凿岩硐室在上一中段充填体内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凿岩硐室在上一中段充填体内布置结构的I-I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凿岩硐室在上一中段充填体内布置结构的II-II剖面示意图。
图中:1-进风巷,2-回风巷,3-凿岩硐室,4-上一中段充填体,5-切割槽,6-充填体条柱,7-切割天井,8-联络巷,9-下一中段矿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一种充填开采中凿岩硐室的布置方法,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特别是厚大矿体,上一中段开采结束后胶结充填形成稳定的充填体4,进行接替中段的回采时,将接替中段的凿岩硐室3选择布置在已完成回采并充填的上一中段充填体4内,从进风巷1掘进联络巷8至采场顶部的充填体4,然后扩帮、刷大断面形成凿岩硐室3,掘通至回风巷2;为保证凿岩硐室3支护的稳定性,上一中段充填体4需结构稳定以利于凿岩硐室3的开掘,抗压强度达到2~3Mpa,并且对凿岩硐室采用“工”字钢-钢筋-木板进行联合支护,支护间距为1m。同时掘进凿岩硐室3时在中部需留设宽度为3m的充填体条柱6,按切割天井7位置在充填体条柱6中纵向开凿宽度为4m的切割槽5,以利于切割天井7的贯通,接下来在凿岩硐室3中进行接替下一中段矿体9的开采工作。
这样布置由于充填体4相比于完整的下一中段矿体9强度弱,提高了掘进工程的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了采场顶部结构的矿体损失,有益于提高矿山经济效益,该布置方法简单、实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40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凝土板连续挤出机
- 下一篇:一种轻合金喇叭形管件热挤压成形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