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丙烯酸酯类附聚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通过附聚剂改性ASA树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84916.2 | 申请日: | 2013-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2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史铁钧;何建;周海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20/18 | 分类号: | C08F220/18;C08F220/06;C08F2/26;C08F2/30;C08F265/04;C08L33/08;C08L51/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吴启运 |
地址: | 23000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丙烯酸酯 类附聚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以及 通过 附聚剂 改性 asa 树脂 | ||
1.一种丙烯酸酯类附聚剂,其特征在于其原料按质量份数构成为:
丙烯酸酯12-14份,不饱和酸3-4份,复配乳化剂0.5-0.7份,去离子水80-85,引发剂0.05-0.15份;
所述不饱和酸为丙烯酸;
所述复配乳化剂为阴离子乳化剂和非离子乳化剂按质量比1:1复配得到;
所述引发剂为水溶性引发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酸酯类附聚剂,其特征在于其原料按质量份数构成为:
丙烯酸酯13份,不饱和酸3.3份,复配乳化剂0.6份,去离子水83,引发剂0.1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丙烯酸酯类附聚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丙烯酸酯为丙烯酸丁酯;所述丙烯酸酯与所述不饱和酸的质量比为4: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丙烯酸酯类附聚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阴离子乳化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所述非离子乳化剂为曲拉通X-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丙烯酸酯类附聚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钾。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丙烯酸酯类附聚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聚剂中水油比为5:1。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丙烯酸酯类附聚剂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按配比量将丙烯酸酯、不饱和酸、复配乳化剂和去离子水混合,搅拌乳化,乳化后升温至70℃,加入引发剂,保温反应3小时得到乳白色乳液即为附聚剂。
8.一种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酸酯类附聚剂改性ASA树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原料按质量份数构成为:
丙烯酸丁酯6-10份,苯乙烯20-27份,丙烯腈7-8份,丙烯酸酯类附聚剂2.0-8.0份,去离子水50.0-60.0份,过硫酸钾0.08-0.12份,十二烷基硫酸钠0.2-0.7份,碳酸氢钠0.08-0.16份,交联剂0.20-0.40份,叔十二烷基硫醇0.02-0.08份;
所述交联剂选自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或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原料按质量份数构成为:
丙烯酸丁酯6-10份,苯乙烯21.32-26.5份,丙烯腈7.2-7.9份,丙烯酸酯类附聚剂2.72-8.0份,去离子水52.9-60.0份,过硫酸钾0.096-0.12份,十二烷基硫酸钠0.31-0.7份,碳酸氢钠0.09-0.16份,交联剂0.22-0.32份,叔十二烷基硫醇0.032-0.08份。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操作:
1)首先向反应釜中加入60-70%的丙烯酸丁酯、10-20%的去离子水、25-3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30-40%的过硫酸钾和碳酸氢钠,在氮气保护下于65-80℃反应3小时;
2)向步骤1)的反应液中加入余量丙烯酸丁酯,10-20%的去离子水、15-2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20-25%的过硫酸钾、10-15%的苯乙烯、6-7%的丙烯腈和交联剂,在氮气保护下于65-80℃反应3小时;
3)向步骤2)的反应液中加入丙烯酸酯类附聚剂,在氮气保护下于45-65℃反应1小时;
4)向步骤3)的反应液中加入余量的苯乙烯、余量的丙烯腈、余量的去离子水,余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余量的过硫酸钾和全部的叔十二烷基硫醇,在氮气保护下于65-80℃反应5小时,破乳后过滤并干燥得到改性ASA树脂粉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491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组合窗
- 下一篇:两组刀片成一体的背向错开式三片切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