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聚噻吩分散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85099.2 | 申请日: | 2013-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4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陈鸣才;张友雄;许凯;于志伟;彭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1/12 | 分类号: | C08G61/12;C08L65/00;C08K3/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裘晖;苏运贞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噻吩 分散 体系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聚噻吩分散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最近20年,共轭导电高分子由于其独特的电学和光学性能,引起了广大科学研究者的兴趣。这类聚合物材料既拥有传统聚合物密度低,易加工的优点,又具有半导体或金属材料良好的光电特性,因而成为制备光电器件的理想材料。目前这类聚合物材料在光致变色显示,超级电容器,抗静电涂层以及有机光伏电池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和研究。
导电高分子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得以迅速发展。1974年,日本的化学家白川英树教授小组发现,聚乙炔薄膜除了表现出良好力学性质以外,还表现出金属光泽,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美国化学家麦克德尔米德教授的注意,并与美国的物理学家黑格尔教授合作,经过三年的研究,在1977年,发现聚乙炔薄膜可以通过碘进行掺杂,导电率可以从绝缘体达到导体级别,而且薄膜颜色也随着掺杂变为金黄色的金属光泽。这一发现,宣告了导电高分子的诞生。导电高分子不仅可以保持聚合物的机械性能和可加工性,还兼具金属或半导体物质具有的电学和光学性能。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发展,导电高分子已经开辟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由于在导电高分子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黑格尔、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三位教授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充分肯定了导电高分子的科学价值和研究潜力。
自从聚乙炔导电薄膜的成功发现以来,很多研究者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导电高分子的合成上来,先后制备了聚吡咯(Polypyrrole,Ppy)、聚苯(Polyphenylene)、聚对苯撑乙烯(Poly(phenylene-vinylene),PPV)、聚苯胺(Polyaniline,PANI)、聚噻吩(Polythiophene,PTh)等。其中,聚噻吩(PTh)是研究得较多的杂环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这类材料具有良好的空穴传输能力,易于通过侧链修饰来调节电子能级,得到不同的空间构型,调节发光颜色。Y.Ohomor等率先报道了用聚烷基噻吩为发光层的橙红光的PLED(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并研究了烷基链长度对PTh发光颜色、亮度及效率的影响。随着3-位上取代烷基链的增长,PTh链间距离增大,从而将载流子限制在主链上,提高了复合几率。东南大学的王光明等用P3OT(poly(3-octylthiophene))掺杂具有空穴传输性的聚乙烯基咔唑得到了橙红色PLED;Heeger等将P3HT(3-己基噻吩的聚合物)及聚(2-甲氧基-5-(2-乙基己氧基)-1,4-亚苯基乙撑)(MEH-PPV)共混得到了量子效率为1.7%的PLED器件;B.Liu等合成了取代噻吩和芴的共聚物,得到了溶解性和热稳定性都很好的蓝光和绿光聚合物。另外,PTh衍生物的最大发光波长不仅与聚合物中的侧链长度有关,而且与聚合物主链的构象即聚噻吩环是否共平面有很大的关系,位阻越大,共轭性越差,当噻吩环3,4位都有取代基时,共轭性最差,可得到发蓝光的材料。
聚对苯撑乙烯(PPV)及其衍生物是目前研究得最广泛、最深入的共轭聚合物材料,也是最早应用于电致发光领域的高分子材料。由于PPV及其衍生物可形成高质量的薄膜,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实现商业化的半导体聚合物的材料之一。现在对PPV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PPV侧链和主链的修饰上。PPV本身溶解性能很差,且以空穴传输为主,而根据引入基团的电子特征、空间位阻效应以及柔性程度可以调节聚合物的载流子传输性质、发光颜色、溶解性等。
导电高分子具有π电子骨架,掺杂后具有不寻常的电学性质,比如导电性,低光跃迁能,低电离电位和较高电子亲和势。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成熟和新的有机聚合物导电材料的不断涌现,这种新型材料的新的物理化学性能也逐步被人们认识,如电致发光、光导电、电致变色、电子开光、隐形等性质。由此而来,应用研究领域大大扩展。在全固态电池、非线性光学器件、高密度记忆材料、新型平面彩色聚合物显示装置、抗静电和电磁屏蔽材料、隐形涂料,以及有机半导体器件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未经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50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