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长度可控碳纳米管电极制备与导电性能检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86542.8 | 申请日: | 2013-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2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孟岭超;曾永彬;曲宁松;朱荻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H3/04 | 分类号: | B23H3/04;B23Q17/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叶连生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长度 可控 纳米 电极 制备 导电 性能 检测 方法 装置 | ||
1.一种长度可控碳纳米管电极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将粘有阵列碳纳米管(22)的导电胶固定在第二载物台(6)上并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将试验钨针(12)装夹在第一载物台(7)上并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在显微镜的视场下,首先找到阵列碳纳米管中突出的碳纳米管(23),使针尖与距离突出碳纳米管的前端预设部位接触,施加3-5V电压持续10-20s,使碳纳米管在该部位产生局部缺陷(24);
步骤2.让试验钨针(12)的针尖靠近突出的碳纳米管,保持2-5μm间隙,在两者之间加6-10V电压,碳纳米管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被针尖吸引并拉直,其轴线方向与针尖轴线平行;然后慢慢增大电压,当电压加至15~55V之间时,针尖与碳纳米管之间就会产生瞬间的放电现象,碳纳米管在电弧的瞬间高温作用下与针尖焊接在一起,并在自身的缺陷处被截断,从而获得预设长度的碳纳米管电极(26);
步骤3.预设长度的碳纳米管电极(26)制备完成后,直流电源的电压为10-20V,使预设长度的碳纳米管电极(26)的最前端不断逼近阵列碳纳米管中突出的碳纳米管(23),在电场的作用下预设长度的碳纳米管电极(26)会被电蚀截断一部分,从而获得合适长度的碳纳米管电极(2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度可控碳纳米管电极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4.在线导电性能检测过程,将探针(15)固定在第二载物台(6)上并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所制备的合适长度的碳纳米管电极在第一载物台(7)上并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调节碳纳米管电极与探针的相对位置,使其顶端与探针对接;在探针的端部涂覆导电银胶提高两者的接触性能,并通过预加1-5V电压,监测精密微安表的短路电流信号,保证端部的良好接触,然后采用伏安电路法对碳纳米管电极的导电性能进行在线检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度可控碳纳米管电极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试验钨针的针尖圆弧半径为0-1000nm,长度为0-30mm;上述探针的针尖圆弧半径为1-3μm。
4.实现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长度可控碳纳米管电极制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装置主要包括两套三维微动控制台,第一套三维微动控制台由第一X轴(11)、第一Y轴(10)、第一Z轴(9)和安装于第一Z轴(9)上的第一压电陶瓷(8)组成,第二套三维微动控制台由第二X轴(1)、第二Y轴(2)、第二Z轴(3)和安装于第二Z轴(3)上的第二压电陶瓷(5)组成;该装置还包括安装于第一压电陶瓷(8)上的第一载物台(7)、安装于第二压电陶瓷(5)上的第二载物台(6),以及视觉辅助系统;
上述第一载物台(7)用于制备时装夹试验钨针(12);
上述第二载物台(6)由碳纳米管电极制备区域(A)、导电性能检测区域(B)组成;
上述碳纳米管电极制备区域(A)用于固定粘有阵列碳纳米管的导电胶(14);
上述导电性能检测区域(B)用于固定探针(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654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杜仲胶的精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源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