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地线保护的双线灭弧式漏电断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87692.0 | 申请日: | 2013-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86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文俊 |
主分类号: | H01H71/10 | 分类号: | H01H71/10;H01H7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60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地线 保护 双线 灭弧式 漏电 断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漏电断路器,特别涉及一种无加长、单模数、双断开的高分断能力漏电断路器。
背景技术
单模数双断开漏电断路器属于小型断路器的范围,额定电压230V/400V,额定电流63A以下,常用宽度为18mm,特点是体积小,节约空间,功能多,漏电保护功能是由电压线圈套在电流线圈内来实现的。
断路器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接线框,而欧式接线方式里有很多客户不用这种常规断路器,而是使用中性线进线端与出线端处在同一端的断路器,出线端是接线框,进线端是导线。
常规单模数双断开漏电断路器都是具有四个接线框,分两组落在断路器的两端,这样的接线方式不符合欧洲部分客户要求,而且这些断路器灭弧室很小,或者只有一个相线极灭弧罩,灭弧能力弱,断路器性能有缺陷,线路中出现短路时容易烧毁断路器或线路,引起火灾事故,为了减少上述隐患发生,传统的产品只有在增加长度的情况下才能提升漏断路器的分断能力。
而带线的符合欧洲部分客户接线要求的产品又都是只增加断路器长度的产品,并且中性极导线过零序互感器后就伸出到断路器外面,没有同相线极一起同时断开及合上的功能,产品只是单相断闸,中性极是直通的导体。
类似产品缺点如下:一、以往常规单模数双断开漏电断路器是两端分别放置两个接线框的,不能满足欧洲部分用户接线的要求,而且分断能力低与本发明专利没有可比性;二、加长的单模断相漏电断路器产品太长,影响美观,更影响通用性,没有加大的配电箱往往放不下这些产品,产品本身也需要更多的材料制造,与人类所提倡的节约型精神不符,而且这种产品需要特制的加大配电箱安装,体积臃肿,占用更大的地方;三、加长的单模断相漏电断路器尽管能满足部分客户的安装要求,分断能力可能也好,但产品本身有设计的缺陷,断路器的中性极导线只是过零序互感器后直接通往断路器外的导体,不能与相线极一起同时断开并被灭弧,相线极与中性极误接线的情况下,会造成用户触电的事故,原因是这种产品是双进线的产品,用户容易认为是双线都有保护,当断路器开路时易误认为相极及中性极都是断开的,这样的结构很容易使客户大意,出现事故。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化单模数双断开的漏电断路器,目的在于断路器相线与中性线都能断开的同时还具有高分断能力,使得断路器的结构更加合理,提高了断路器的安全性能,使用更加安全可靠,并且满足了部分欧洲用户的接线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地线保护的双线灭弧式漏电断路器,包括底外壳、按钮,所述的按钮卡在动按钮簧靠近外壳轴的一侧,动按钮簧套在底外壳轴上,一头接导线,且压在磁钢上面的档板上,当按下按钮时,动按钮簧绕外壳轴作弧状运动,并与静按钮片碰触到一起;松开按钮时,动按钮簧复位处在常开状态;
所述的漏电断路器还包括中盖、上盖,所述的中盖将相线极与中性极隔开,中性极静触头下方设有中性极灭弧罩,中性极灭弧罩设置在中性极引弧片上,所述的中性极引弧片一端与中性极导体连接,同时也与中性极动触头的软导线一端连接,漏电断路器一端相线极进线端只设有一只相线接线框,中性线进线端是一根导线与相线出线接线框及中性极出线接线框同处在漏电断路器的另一端,所述的中性极导体在相线进线侧是封闭在中性极的腔体内,并沿底外壳底部中性极灭弧罩底侧槽内伸出漏电断路器的一端外面并接在导线上。
底外壳的轴上套有支架,所述的支架两侧分别装有相线极动触头和中性极动触头,两只动触头上分别扣装着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相线极动触头下面与支架同轴位置上还装着锁扣,所述的锁扣顶侧端位置是卡口形状,复位弹簧尾部卡在卡口里,所述的支架顶端装有一只跳扣,跳扣沿轴转动,跳扣与手柄由连杆传动,合上手柄由连杆推着跳扣带动支架沿轴转动直到漏电断路器闭合;
漏电断路器分闸后支架沿轴运动靠停在断路器壳体上,所述的壳体包括底外壳、中盖、上盖。
漏电断路器的中盖将上盖及底外壳隔开构成相邻的相线极灭弧室和中性极灭弧室;灭弧室内分别放有相线极灭弧罩、中性极灭弧罩,相线极引弧片沿中盖一面弧状放置,相线极引弧片一头卡在中盖一面上,另一头在相线极动触头下方对折并焊接到双金属片上,相线极动触头任何时候都不与相线极引弧片接触,另外中性极引弧片一端与导体一端焊接,并与导体在接合处开始由壳体上的档板隔开同向放置在中性线极灭弧罩底部,中性极引弧片伸出端卡在中盖的另一面上,中性极动触头任何时候都不接触中性极引弧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文俊,未经李文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76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