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无泄漏增压井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94112.0 | 申请日: | 2013-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794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刘胜益;刘宇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海枫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3/03 | 分类号: | E21B33/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泄漏 增压 井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田抽油井口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柔性无泄漏增压井口装置。
背景技术
游梁式抽油机是目前世界上中低产油井大量使用的一种抽油设备。它是利用抽油机带动管柱内抽油杆连接的活塞往复运动,将泵筒及井底原油举升至地面。由于抽油杆与油管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所以此类设备的井口上都配有盘根盒,防止原油泄露。盘根盒的使用,增加了抽油机的负荷,提高了原油开采成本,泄油污染了环境,同时由于经常更换盘根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由于安装设备时的精度误差以及抽油机长期工作造成的基础变化,大大的增加了抽油杆与油管之间的不同轴度,使得盘根处偏磨严重,造成光杆及抽油管的磨损,形成断杆等严重的设备事故。所以从根本意义上讲,开发一种全新的无泄露全密封新型井口装置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无泄漏增压井口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柔性无泄漏增压井口装置,包括与井口连接的连接丝头、与抽油机光杆连接的连接卡头,所述连接丝头和连接卡头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弹性体。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包括:
所述任意两个相邻的弹性体之间通过法兰或卡箍式连接装置或采用热熔或粘结的方式连接。
所述的连接卡头是固定密封式连接卡头。
所述的弹性体是柔性弹性体,所述柔性弹性体是体形状是鼓形、梯形、球形、外法兰形、马鞍形、双球形、双鼓形或双梯形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连接丝头设置有耐磨扶正套。
所述的弹性体是聚氨酯弹性体或加布加钢丝弹性橡胶。
所述卡箍式连接方式有衬环导套、密封环和卡箍,所述衬环导套位于弹性体的内壁上,所述卡箍位于弹性体外壁,且卡箍和弹性体外壁之间设置有密封环。
所述弹性体为双组合弹性体,所述双组合弹性体之间有紧固圈。
所述的弹性体为直筒型弹性体,所述直筒型弹性体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环,以及所述直筒型弹性体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衬环导套,所述衬环导套对于位置的直筒型弹性体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卡箍。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简化了井口结构,减少了泄油污染,减少了摩擦消耗功率,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光杆使用寿命,降低安装维护成本。通过全密封伸缩式弹性体的连接,实现光杆与油井间的无相对运动的连接,使得井口全部处于静密封状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泄露。克服现有通过盘根盒进行密封的种种弊端,如泄露、偏磨、增加无用的摩擦做功、更换麻烦等。通过对柔性无泄漏增压井口装置直径的合理设计,可以改变上下冲程的受力不均衡状态,在上行时,利用自身的井口压力,对抽油机产生一个向上的推力,加上去掉了盘根盒的摩擦阻力,大大减小电机上行时的负荷,从而起到节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双组合弹性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球形弹性体的卡箍式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卡头,2、密封件,3、上连接头,4、抽油机光杆,5、弹性体,6、夹紧法兰,7、扶正套,8、连接丝头,9、双组合弹性体,10、紧固圈,11、衬环导套,12、卡箍,13、密封环,14、支撑环,15、直筒型弹性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柔性无泄漏增压井口装置,包括与井口连接的连接丝头8、与抽油机光杆4连接的连接卡头1,所述连接丝头8和连接卡头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弹性体5,所述弹性体5将抽油杆包裹密封。所述任意两个相邻的弹性体5之间通过法兰或卡箍式连接装置或采用热熔或粘结的方式连接。所述的连接卡头1是固定密封式连接卡头1。
所述的弹性体5优选柔性弹性体,所述柔性弹性体是体形状是鼓形、梯形、球形、外法兰形、马鞍形、双球形、双鼓形或双梯形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的,本发明所述连接丝头8设置有耐磨扶正套7。
所述的弹性体5是聚氨酯弹性体或加布加钢丝弹性橡胶。
如图2所示,所述弹性体5为双组合弹性体9,所述双组合弹性体9之间有紧固圈10。
如图3所示,所述卡箍12式连接方式有衬环导套11、密封环13和卡箍12,所述衬环导套11位于弹性体5的内壁上,所述卡箍12位于弹性体5外壁,且卡箍12和弹性体5外壁之间设置有密封环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海枫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海枫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941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工模拟森林小气候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