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移动式温度精确可控型全塑储罐滚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94518.9 | 申请日: | 2013-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4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王江明;孟宪凯;陈亮;黄舒;周建忠;朱炜立;韩煜航;戴亚春;王宏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新开河储罐有限公司;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41/52 | 分类号: | B29C41/5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瞿网兰 |
地址: | 214187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温度 精确 可控 型全塑储罐滚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滚塑设备,尤其是一种利用电加热的滚塑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可移动式温度精确可控型全塑储罐滚塑装置。
背景技术
滚塑成型是一种热塑性塑料中空成型的方法。由于具有品种多,密度小、比强度高,耐化学腐蚀以及成型性能优良等优点,塑料制品在工业领域快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大型储罐就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产品之一。但是滚塑储罐工艺由于受到所使用的成型用能源的制约,装置的可移动性较差;以及滚塑工艺过程中的温度不易控制,导致储罐壁厚不均匀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工艺缺陷极大地阻碍了滚塑储罐工艺的应用与发展。
目前,滚塑装置常用的加温方法有燃料加热,热油加热以及热气加热。
燃料加热是使用液化石油气等可燃物质作为燃料,对模具进行加热,这种方虽然可以实现滚塑成型,但是温度不易控制,工艺以及装置复杂且不易实现移动。例如公开号为CN20231869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滚塑设备,设备通过安装在装置底部的燃烧喷嘴群对模具进行加热,从而实现滚塑,该装置虽然可以实现一定的滚塑效果,但是也存在以下几个缺点:1.由于使用燃料作为加热的能源,装置受到燃料的制约,不易实现装置的移动;2.由于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不稳定,导致温度控制不精确,降低滚塑制品壁厚的均匀性;3.工艺以及装置复杂,操作较难。热油加热是使用具有一定温度的耐热油对模具进行加热,这种方法可以实现比燃料加热更加优良的控温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公开号为CN102107480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滚塑模具设备,该设备采用热油加热的方法对模具进行加热,可以实现对温度的控制,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1.热油导热管道复杂,容易出现泄漏;2.热油导热的控温效果受到管路散热的影响,精确程度不高。气体加热则是采用具有一定温度的气体对模具进行加热,该方法可以克服热油加热容易泄漏的缺点,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专利号为90202640.2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密封式电加热滚塑机,该装置可以克服热油加热设备容易泄漏的缺点,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1.由于空气的导热性不好,加热以及控温效果较差;2.工艺方法复杂,成本较高。
因此,为了提高加工质量,降低成本,节约能源,急需发明一种精确控制模具温度的可移动储罐滚塑装置,以克服上述滚塑装置的缺点,解决燃气装置不便移动的缺点,在精确控制模具温度的同时实现节能的目的,并较好地保证模具表面温度的均匀性,同时还可以实现模具的快速降温。据申请人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目前未见有通过在模具表面覆盖电热网及高导热层对模具进行加热并精确控制模具温度的方法及装置可供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滚塑模具加热存在移动不便、能耗高、温度不易控制的问题,设计一种可移动式温度精确可控型全塑储罐滚塑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使用电力作为能源,解决燃气装置移动不方便、温度不均匀,控温不准确以及冷却流程复杂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移动式温度精确可控型全塑储罐滚塑装置,它由模具和闭环温控系统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模具由壳体、绝热层、电热网、导热层和模体组成,壳体包裹在绝热层上,电热网位于导热层与绝热层之间,导热层包裹在模具上,所述的闭环温控系统与电热网电气连接,电热网整体沿周向至少分为六个能独立进行控温的模块,且同一时间只有三具模块通电加热;所述的闭环温控系统包括计算机、温度传感器、模/数转换器、数/模转换器、鼓风机与抽气机,电刷,配电环以及滑动变阻器,温度传感器导热层压紧在模具的外表面,同时采用导线将模/数转换器和数/模转换器分别与温度传感器、鼓风机和抽气机连接,滑动变阻器、模/数转换器和数/模转换器均与计算机相连,实现温度的实时监测和实时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新开河储罐有限公司;江苏大学,未经无锡新开河储罐有限公司;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945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