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坑阳角铰接锚梁支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95561.7 | 申请日: | 2013-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66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孔德森;贾腾;刘香兰;王丽华;王晓敏;董桂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岛市经***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坑 铰接 支护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坑支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坑阳角支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尤其涉及基坑阳角铰接锚梁支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基坑工程的发展,基坑的平面形状越来越不规则,不同情况的阳角大量出现。基坑阳角由于形状的突变和临空面的增加,导致该处土体和支护结构的内力十分复杂,属于应力集中的部位。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基坑阳角一定范围内的土压力和水平位移均大于基坑中部,基坑阳角是变形控制的不利位置,稳定性较差,很容易发生过大变形或整体倒塌,从而对周围建筑物产生严重影响。
基坑阳角部位发生的垮塌具有明显的连续倒塌特征,即先局部失稳,部分支护结构失效,而后破坏继续发展,导致局部倒塌,最终阳角整体倒塌。
目前,基坑阳角大多采用与正常基坑侧壁相同的支护方式,支护效果不理想。如果在基坑阳角采用加强支护或特殊支护方式,使基坑阳角的支护结构具有足够的冗余度,当基坑局部失稳时能够将阳角处的冗余荷载传递到基坑其他部位,让阳角处过大的荷载由整个支护体系共同承担,基坑便不会发生大面积的失稳坍塌,对周边建筑物也不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发明一种新的基坑阳角支护技术措施,以有效控制基坑阳角的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坑阳角铰接锚梁支护装置,该装置不但可以有效的解决基坑阳角的稳定性控制难题,而且施工工艺简单、技术经济可行。
本发明同时提供该装置的使用方法。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基坑阳角铰接锚梁支护装置,它主要由若干段锚杆梁相互铰接而成,每段锚杆梁均由钢梁、铰接接头和锚杆组成;所述的钢梁为长柱体,截面为矩形,钢梁上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个锚杆孔;所述的铰接接头由铰接叉、铰接柱和铰接销组成,铰接叉和铰接柱上有相互匹配的圆孔,通过铰接销相互连接,且铰接叉和铰接柱分别固定在钢梁的两端;所述的锚杆安装在钢梁的锚杆孔上。
本发明的施工使用方法是:首先根据基坑阳角的几何尺寸,选择不同长度的钢梁,并通过铰接接头进行拼装,使拼装后的铰接钢梁与基坑阳角附近侧壁紧密贴合;然后根据钢梁上锚杆孔的位置在基坑阳角侧壁上打锚杆钻孔,安装锚杆;最后利用锚杆将铰接钢梁固定到基坑侧壁上,并对锚杆施加一定大小的预应力。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针对基坑阳角应力集中、基坑侧壁水平位移大、容易发生整体倒塌的特点,采用钢梁和锚杆对基坑阳角侧壁进行强力支护,形成锚梁,同时,利用铰接接头将各锚梁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支护整体,以使基坑阳角的应力转移到基坑其它部位,从而保证了基坑阳角的稳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基坑阳角铰接锚梁支护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施工方便、工期短、工程实用性强,且能够改善基坑阳角的应力分布,有效控制基坑阳角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坑阳角铰接锚梁支护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单根锚梁示意图。
图例说明:1-锚杆梁;2-钢梁;3-铰接接头;4-锚杆;5-锚杆孔;6-铰接叉;7-铰接柱;8-铰接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基坑阳角铰接锚梁支护装置,它主要由若干段锚杆梁1相互铰接而成,每段锚杆梁1均由钢梁2、铰接接头3和锚杆4组成;所述的钢梁2为长柱体,截面为矩形,钢梁2上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个锚杆孔5;所述的铰接接头3由铰接叉6、铰接柱7和铰接销8组成,铰接叉6和铰接柱7上有相互匹配的圆孔,通过铰接销8相互连接,且铰接叉6和铰接柱7分别固定在钢梁2的两端;所述的锚杆4安装在钢梁2的锚杆孔5上。
使用时,首先根据基坑阳角的几何尺寸,选择不同长度的钢梁2,并通过铰接接头3进行拼装,使拼装后的铰接钢梁2与基坑阳角附近侧壁紧密贴合;然后根据钢梁2上锚杆孔5的位置在基坑阳角侧壁上打锚杆钻孔,安装锚杆4;最后利用锚杆4将铰接钢梁2固定到基坑侧壁上,并对锚杆4施加一定大小的预应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955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