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座椅坐垫在审
申请号: | 201310195622.X | 申请日: | 2013-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46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廊坊市金色时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15 | 分类号: | B60R21/015;B60N2/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5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座椅 坐垫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人体乘坐占用识别的箔式压力开关的汽车座椅坐垫。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代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满足人们对车辆乘员安全性的认识不断增强,与乘员安全息息相关的安全气囊技术得以出现。与安全带锁止、安全气囊激活与抑制相关的人体乘坐占用识别传感技术也得到发展。
以往的乘员识别系统的传感技术通常采用位于坐垫承载垫之上的箔式压力开关技术进行座椅乘员存在的判断,此类箔式压力开关及其开关触点置于座椅面套下方,按照人体臀部具有左右两部分的生理结构的特点,沿着座椅椅面的中心线分布于椅面中心线的对称区域。当人体臀部重量施压在座椅上时,左右开关触点均分别接触导通,对外向相关车身电路发出座椅被占用的信号。然而,此类对称型箔式压力开关技术常常由于坐垫和椅面的特殊非对称造型结构的存在而难以配置。同时,面临较复杂椅面造型时,也难以设计和装配左右结构对称的一体化箔式压力开关结构体。
因此,如何适应各种座椅椅面造型类型的箔式压力开关的设计和装配,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坐垫,以适应各种座椅椅面造型类型的箔式压力开关的设计和装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座椅坐垫,包括:
坐垫本体;
设置于所述坐垫本体的纵向中心线一侧的箔式压力开关。
优选地,在上述汽车座椅坐垫中,所述箔式压力开关为具有一个触点的单触点开关。
优选地,在上述汽车座椅坐垫中,所述箔式压力开关为具有多个触点的多触点开关。
优选地,在上述汽车座椅坐垫中,所述箔式压力开关的各触点相串联、并联或串联与并联相结合。
优选地,在上述汽车座椅坐垫中,所述箔式压力开关偏离所述坐垫本体的纵向中心线的距离为20mm~100mm。
优选地,在上述汽车座椅坐垫中,所述箔式压力开关安装于所述坐垫本体的面套内侧,且贴近座椅椅面的一侧。
优选地,在上述汽车座椅坐垫中,所述箔式压力开关安装于所述坐垫本体的下方,且贴近座椅坐垫支撑骨架的一侧。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座椅坐垫,用以感知乘员存在的箔式压力开关仅布置于坐垫本体纵向中心线的一侧。当人体臀部的对应一侧施压在座椅上的箔式压力开关时,该箔式压力开关内对应的触点接触导通,即可对外向相关车身电路发出座椅被占用的信号。
由于人体臀部具有左右两部分的生理结构特征,一个座椅乘员来说,该臀部左右结构特征通常为同时共存的。也就是只要臀部的任一侧压触激活了箔式压力开关,即可以认为椅面存在着完整的人体臀部施压。
仅在坐垫本体纵向中心线的一侧布置箔式压力开关,而不必穿越/跨越可能存在的纵向中心线附近的造型沟槽,会使得箔式压力开关的结构更加简单、更加稳定,具有更好的抗椅面外力冲击破坏性。
仅在坐垫本体纵向中心线的一侧布置箔式压力开关,而不必对称设置,可以大幅度减少椅面内部箔式压力开关中电气触点的使用数量,有助于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坐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坐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坐垫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坐垫,以适应各种座椅椅面造型类型的箔式压力开关的设计和装配。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坐垫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坐垫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坐垫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坐垫,包括:
坐垫本体01;
设置于所述坐垫本体01的纵向中心线一侧的箔式压力开关02。
即本发明用以感知乘员存在的箔式压力开关02及其电气触点可以仅布置于坐垫承载垫纵向中心线的左侧,或者仅布置于承载垫纵向中心线的右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廊坊市金色时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廊坊市金色时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956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