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抛丸粉代替切割铁粉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97386.5 | 申请日: | 2013-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3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民;史永林;仪桂兰;赵海泉;董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26 | 分类号: | B22D11/126;B23K7/00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江淑兰 |
地址: | 030003***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抛丸 代替 切割 铁粉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抛丸粉代替切割铁粉的方法,属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不锈钢产量的提高,不锈钢轧制过程中产生的伴生资源也越来越多,如抛丸粉、铁鳞等。抛丸是不锈钢轧制过程中,钢板酸洗前,用钢丸打击钢板表面去除铁鳞的工序。抛丸粉是抛丸工序产生的废弃物,抛丸粉金属铁含量90~95%,这些资源如果不加以很好地利用,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资源,还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切割不锈钢连铸坯时,要喷吹切割铁粉,铁粉在火焰中发生激烈的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能,铁粉同氧燃烧时产生的温度一般在2000℃左右,可熔化切割过程中产生的高熔点、粘度大的三氧化二铬(熔点为1990℃),使切割顺利完成。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利用抛丸粉代替切割铁粉的方法,即对抛丸粉进行筛分,粒度100目~300目的抛丸粉可代替不锈钢连铸坯的切割铁粉使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利用抛丸粉代替切割铁粉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利用100目和300目筛子对抛丸粉进行筛分,粒度100~300目的抛丸粉代替切割铁粉使用;
(2) 把粒度为100~300目的抛丸粉加入切割铁粉罐,对切割钢种进行切割时,向氧-乙炔焰中喷吹抛丸粉代替切割铁粉,切割速度200~440mm/min。
采用该方法切割的试样切割端面整齐,切割过程中熔渣流动性良好。
上述方案中,所述粒度100~300目的抛丸粉占20%~55%。所述粒度100~300目的抛丸粉的物化性能为:
TFe >90%
松装密度 2.40~3.00g/cm3
流动性 <30s/50g。
所述切割钢种为不锈钢连铸坯,如316L、T4003、1Cr13等钢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采用该方法切割的试样切割端面整齐,切割过程中熔渣流动性良好;(2)连铸坯切割铁粉约8000元/吨,该发明为抛丸粉提供了一种高附加值利用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1)利用100目和300目筛子对抛丸粉进行筛分,粒度100~300目的抛丸粉占28%,100~300目的抛丸粉代替切割铁粉使用。
(2)100~300目切割铁粉物化性能如下表:
(3)把粒度为100~300目的抛丸粉加入不锈钢连铸坯切割铁粉罐,对不锈钢连铸坯进行切割时,向氧-乙炔焰中喷吹抛丸粉代替切割铁粉,切割钢种为不锈钢316L连铸坯,切割速度370mm/min,切割过程中熔渣流动性良好,切割端面整齐,试验表明:100目~300目的抛丸粉可代替切割铁粉使用。
实施例2:
(1)利用100目和300目筛子对抛丸粉进行筛分,粒度100~300目的抛丸粉占35%,100~300目的抛丸粉代替切割铁粉使用。
(2)100~300目切割铁粉物化性能如下表:
(3)把粒度为100~300目的抛丸粉加入不锈钢连铸坯切割铁粉罐,对不锈钢连铸坯进行切割时,向氧-乙炔焰中喷吹抛丸粉代替切割铁粉,切割钢种为不锈钢T4003连铸坯,切割速度360mm/min,切割过程中熔渣流动性良好,切割端面整齐,试验表明:100目~300目的抛丸粉可代替切割铁粉使用。
实施例3:
(1)利用100目和300目筛子对抛丸粉进行筛分,粒度100~300目的抛丸粉占50%,100~300目的抛丸粉代替切割铁粉使用。
(2)100~300目切割铁粉物化性能如下表:
(3)把粒度为100~300目的抛丸粉加入不锈钢连铸坯切割铁粉罐,对不锈钢连铸坯进行切割时,向氧-乙炔焰中喷吹抛丸粉代替切割铁粉,切割钢种为不锈钢1Cr13连铸坯,切割速度380mm/min,切割过程中熔渣流动性良好,切割端面整齐,试验表明:100目~300目的抛丸粉可代替切割铁粉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973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