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散热器上悬置总成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04138.9 | 申请日: | 2013-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7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殷红敏;李海亮;翟晓红;曹维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4 | 分类号: | B60K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散热器 悬置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改进散热器上悬置总成,具体涉及用于乘用车上以支撑散热器、散热器风扇及冷凝器的上悬置总成。
背景技术
国内大多数车型散热器上悬置总成一般直接使用橡胶部件或者橡胶部件与金属部件的组合体,1、直接使用橡胶部件的车型,因为保证支撑强度,一般做成实心部件,增加成本的同时,缓冲效果较差;2、橡胶部件与金属部件的组合体,重量较重,虽然同样采用硫化的处理,但是橡胶部件仍然是实心部件,未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缓冲。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减轻散热器上悬置总成重量的同时,能够更高的吸收缓冲能量,提升整车振动性能。
具体的结构方案如下:
一种改进散热器上悬置总成,包括橡胶部件和尼龙部件,其中:
所述橡胶部件包括:
缓冲部分,其为锥形结构,用于增加整个散热器上悬置总成的缓冲性能,所述缓冲部分的底部外周增设用于减震的环形凸台;
连接部分,其从所述缓冲部分上顶端加厚外壁,以便于与所述尼龙部件进行硫化;
支撑部分,其从所述连接部分上顶端内表面沿其圆周向上形成一个半球状支撑部;所述连接部分上部内壁与所述支撑部分外壁形成环形凹槽,其中所述环形凹槽的底部设有次凹槽;
第一凸缘,其从所述连接部分上顶端外表面沿其圆周向外伸出形成一个环状凸缘;
连接孔,其从所述缓冲部分穿到所述连接部分和所述支撑部分,并用于插入由所述散热器上端突出的装配突起;
所述尼龙部件包括:
环形侧壁,该环形侧壁的上部设有向外弯折的弹片,所述弹片之间形成U形孔;
环形弯曲部,所述环形侧壁的下部向外延伸形成起支撑作用的环形弯曲部;
所述尼龙部件与所述橡胶部件为硫化连接,硫化后所述尼龙部件的环形侧壁和环形弯曲部被所述橡胶部件的连接部分包裹,并形成该上悬置总成的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凸缘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凸缘的外径;所述第二凸缘的底部增设起起减震作用的减震块。
优选的,所述减震块为多个,沿所述第二凸缘的底部周向均匀排列形成减震带。
优选的,所述减震带的外径小于所述连接部分的外径,同时所述减震带的外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环形凸台的外径。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分的顶端设有气孔。
优选的,所述次凹槽为两个,其沿所述支撑部分两侧对称设置。更优选的,所述次凹槽呈腰型。
优选的,所述环形凸台为台阶状。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提供给的改进散热器上悬置总成通过橡胶部件和尼龙部件共同硫化,降低部件重量的同时,也间接缓冲来自发动机的振动,避免直接传递至车身引起乘员的不舒适。另外,将橡胶部件的设计成底部锥形结构,在接受外力时,其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整个结构不易变形,该总成整体结构设计成上部为连接部分和支撑部分,并将所述连接部分上部内壁与所述支撑部分外壁形成的环形凹槽中设置所述次凹槽,使该结构整体充分满足支撑作用的同时,减弱了车辆来自外界的震动,尤其是减弱了车辆水平方向的震动,从而使其起到了最大的缓冲性能;总之,该改进结构整体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成本低,进一步增强了整个总成的缓冲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总成的正等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前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尼龙部件;
图4为图1的剖视图;
图5为图4凸台部分发大图;
图6为本发明总成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橡胶部件1,缓冲部分11,环形凸台111,连接部分12,减震带121,次凹槽122,支撑部分13,气孔131,第一凸缘14,连接孔15,第二凸缘16,环形凹槽17;
尼龙部件2,环形侧壁21,环形弯曲部22,U形孔23,弹片24,散热器上悬置支架3,本发明散热器上悬置总成4,散热器5,装配突起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具体实施方式详细介绍本发明。
如图1、2、3、4所示,一种改进散热器上悬置总成,其包括橡胶部件1和尼龙部件2,其中:
所述橡胶部件1包括:
缓冲部分11,其为锥形结构,用于增加整个散热器上悬置总成的缓冲性能,所述缓冲部分11的底部外周增设用于减震的环形凸台111;
连接部分12,其从所述缓冲部分11上顶端加厚外壁,以便于与所述尼龙部件2进行硫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041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装置、混合动力汽车
- 下一篇:一种可减轻爆胎危害的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