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流体发动机、其制造方法及应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04446.1 | 申请日: | 2013-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1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延友;张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延友 |
主分类号: | F01D1/34 | 分类号: | F01D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32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体 发动机 制造 方法 应用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流体(气体、液体)为动力源的发动机(马达),本发明还涉及该发动机的制造方法以及该发动机的应用装置。
背景技术
我们知道动力机械是将自然界中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而作功的机械装置,动力机械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动力机械的噪声,特别是热力发动机的排放物又给人类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公害。
早在公元一世纪,亚历山大的希罗已论述了用水力、风力和热空气推动的机械。后来人们开始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运用风能和沧海桑田有的风帆、风车、水车、水磨等。
18世纪末,蒸汽机的问世,开始了化学能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了工业革命,19世纪末,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汽车、机车、船舶提供了动力,并导致飞机的发明,使人类交通运输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巨大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汽轮机燃汽轮机、喷气式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发明,交通工具的速度大大提高,人们的交往更加方便,人类活动的领域更加开阔,航天事业得以开拓,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其他科学和工业部门的发展。
动力机械按将自然界中不同能量转变为机械能方式,可以分为风力机械、水力机械和热力发动机三大类。
风力机械:有风帆、风车(风力机)、风磨等。
水力机械:有水车、水磨、水轮机等。
热力发动机包括蒸汽机、汽轮机、内燃机(汽油和柴油机等)、热气机、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对以上这些动力机械,以及液压马达、气动马达,我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工质做功时,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液体,如水力;另一种就是气体,如风力、热力。它们在做功后,排放的液体、气体都是具有一定能量的,将这些能量白白地排放掉,这事必造成能量的损失,也就是说能量没有完全转化、利用,能源利用率就低。
我们可以将现有动力机械的制造方法称之为工质排放式的制造方法,这种方法必然带来动力机械自身的不足,就是工质做功时,能量不能完全转化、利用,能源利用率就低,对环境有污染。
同样,利用现有动力机械制造方法制造的动力机械装置,也具有动力机械自身的不足。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动力机械,其制造方法及应用装置都具有动力机械自身带来的不足,能量不能完全转化、利用,工质做功后,带有残余能量的工质,必须白白排放掉,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改变现有动力机械做功模式的发动机,其制造方法及应用装置。
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将转子和定子接触面上设有能产生相互作用力的容积腔,且布成一周,这样在此腔中充满一定压力的工质时,转子和定子就会产生方向相反的作用力,转子和定子就会错动,当转子的第一个容积腔部分错动过后,就会与定子的第二个容积腔部分组成新的容积腔,发生同样的错动,依此类推错动一周,就产生了圆周转动,圆周转动循环往复,就达到连续转动的目的,而容积腔其它方向的力会相互作用抵消掉,只表现出转子与定子相互转动方向的力。
这种发动机的制造方法是:将发动机制造成不排放式的,使工质在发动机内不是单次做功,而是无限循环多次做功。这样工质做一次功时,就不会被排掉,而白白损失能量,改变了发动机的做功模式,能量转化、利用就会有突破性提高,能源利用率也会突破性提高。
用这种方法制造发动机,再用这种发动机安置在应用装置上,就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动机,其制造方法及应用装置。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将发动机制造成不排放式的,将转子和定子之间设有能够产生相互作用力的容积腔,改变了现有动力机械的做功模式。借助于一周的容积腔,实现一周的有序、有向化弹性,借助于一周的弹性,将启动时消耗能源做功的过程得到延续,杜绝了工质排放时的能量损失,能源利用率得到空前提高,能源消耗只是用来启动时消耗和运转时补偿设备精度造成的泄漏以及散热等因素造成的能量损失。
2.所采用工质气源广泛,可采用现有燃料,汽油、柴油等燃料,燃烧产生压缩气体,也可完全脱离现用燃料,采用压缩空气、液空等。
3.由于启动后,当达到一定工况时,为保持不减速运动状态,只要消耗很少的能源即可以得到补偿,而使发动机一直保持转动状态,这就空前地降低了能源消耗,从而也降低了对环境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延友,未经张延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044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