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密封圈冷却保护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04748.9 | 申请日: | 2013-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5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周友军;任彤;王海滨;曹海玲;张明;张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7/10 | 分类号: | C21C7/10;F27D7/06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张超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圈 冷却 保护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封圈冷却保护机构。
背景技术
真空炉外精炼的功能是对钢液进行真空循环脱气,真空槽恰恰是提供钢液真空循环脱气的关键容器,钢液在吹入氩气的作用下,从真空槽上升管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受重力影响,从真空槽下降管落下,与钢包内的钢液形成大循环,达到脱气及去除杂质的作用,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但是受钢厂作业规律和钢液冲刷的影响,真空槽需要在几个工位之间来回移动和耐材喷补,需要与真空槽和真空泵之间的连接热弯管断开,这时真空槽内温度可达1000°C以上,提升热弯管的过程中,大量高温废气会从缝隙涌出,经常将上部槽法兰和热弯管法兰之间的耐高温600°C左右的密封圈烧坏,下次使用时就无法起到密封作用,真空槽内也就无法达到设计的真空度,真空冶炼无法正常进行。
目前,常用的密封圈冷却保护型式是在上部槽法兰四周盘一圈管子,上面朝密封圈方向开30—50个直径5mm的小孔,通入中压氮气,用来冷却热弯管提升时涌出的大量高温废气,达到保护密封圈的效果。钢厂的生产节奏比较快,氮气消耗量非常大,压力很难稳定,冷却效果时好时坏,密封圈局部经常被烧坏。如果未能及时发现更换,将会影响密封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密封圈冷却保护机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密封圈冷却保护机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工业水进水管、溢流回水管、冷却水槽以及回水总管;其中,冷却水槽设置在RH炉外精炼系统中的上部槽法兰的四周,冷却水槽入水端与工业水进水管相连,冷却水槽出水端与溢流回水管相连,溢流回水管通过回水总管与排到真空系统热井池相连;
溢流回水管的上口标高高于上部槽法兰燕尾槽上密封圈的顶部,且低于上部槽本体的钢板顶部标高。
所述溢流回水管为四根。
所述冷却水槽为圆环状,焊接在RH炉外精炼系统中的上部槽法兰的四周。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为:
本发明采用工业水为冷却介质对密封圈进行冷却保护,利用水的最高沸点是100°C这一原理,将密封圈浸泡在水中,高温废气涌出时,水会被加热和大量汽化,实现对密封圈的全面冷却保护。工业水不断注入,同时被加热的水通过溢流管道不断排出,实现动态平衡和工业水的循环利用,提高冷却效果,防止热弯管提升时高温废气向外溢出将密封圈烧坏,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密封要求,确保真空冶炼效果;同时提高密封圈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工人在高温环境下更换密封圈的危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
1—工业水进水管,2—溢流回水管,3—冷却水槽,4—上部槽法兰,5—密封圈,6—上部槽本体,7—回水总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冶金领域,特别是在RH炉外精炼系统中的真空槽上部法兰与热弯管法兰之间的密封圈提供一种新型的冷却保护型式。
参见图1,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密封圈冷却保护机构的具体结构为:
包括工业水进水管1、溢流回水管2、冷却水槽3以及回水总管7;其中,
冷却水槽3设置在RH炉外精炼系统中的上部槽法兰4的四周,冷却水槽3入水端与工业水进水管1相连,冷却水槽3出水端与溢流回水管2相连,溢流回水管2通过回水总管7与排到真空系统热井池相连;
溢流回水管2的上口标高高于上部槽法兰4燕尾槽上密封圈5的顶部,且低于上部槽本体6的钢板顶部标高。
本发明中的溢流回水管2具体可为四根。
本发明中的冷却水槽3可为圆环状,焊接在RH炉外精炼系统中的上部槽法兰4的四周。
在真空槽的上部法兰周围设置一个冷却水槽3,过工业水进水管1将工业用水注入水槽3中,由于四个溢流回水管2的上口标高高于上部槽法兰4燕尾槽上密封圈5的顶部,同时又低于上部槽本体6的钢板顶部标高,利用适当的高度差,对放在上部槽法兰上的密封圈5进行全面冷却保护,密封圈5始终完全浸泡在工业冷却水中接受全面有效保护,而工业冷却水又不会进入到真空槽内部,引起事故。
考虑到工业水是带压进水,无压回水,在装置设置一个进水管,四个溢流回水管,所有回水最后通过回水总管7排到真空系统热井池中,实现工业水的循环利用,符合现代绿色生产的需要。
本实施例没有详细叙述的部件和结构属本行业的公知部件和常用结构或常用手段,这里不一一叙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未经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047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