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产业一体化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07718.3 | 申请日: | 2013-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6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蔡国军;陈利顶;莫保儒;柴春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3/00 | 分类号: | E02D3/00;E02D17/20;A01G1/00;A01K6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董芙蓉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土流失 治理 生态 产业 一体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产业一体化系统,属于生态治理领域。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围绕黄土高原及类似地区的生态和植被建设实施了众多项目,但这些项目多考虑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未能有效地将区域经济和产业振兴有机耦合进来。生态治理项目多侧重于生态、点、局部等的某一方面,就生态建设谈修复措施,从流域全局将生态与经济统一协调的较少;农业类项目多考虑农业种植及产业,对于生态治理考虑不够。本发明从流域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关注流域综合管理,统揽生态与经济全局发展,实现多种生态系统并举和多产业一体化发展,生物多样性和产业多样性同步增加,在生态经济系统中都将具有良好的弹性,保证了系统整体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产业一体化系统,包括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流域农林产业发展体系和农户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从流域尺度上划分了生态治理功能区、产业发展功能区和居民生活功能区三大功能区,每个体系具有各自适宜的的模式组成、结构及功能。本发明内容慎密、结构简明、科学适用;本发明提出了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产业发展的关键模式和途径,可有效推动黄土区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提高。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方面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易于清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产业一体化系统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更充分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了各种体系的详细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且不应该解释为局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全的,并将本发明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产业一体化模式体系包括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流域农林产业发展体系和农户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每个体系具有各自具体的组成模式及相应的功能区。3种体系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如附图1所示:
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包括5种生态治理模式)
9、退耕地人工林草植被可持续经营模式
10、荒坡水土保持乔灌草配置模式
11、梁峁顶植被生态功能修复模式
12、侵蚀沟道生物+工程治理模式
13、农田安全与地埂保育模式
2、流域农林产业发展体系(包括3种产业发展模式)
14、草畜产业发展模式
15、旱农产业发展模式
16、林果产业发展模式
3、农户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包括3种经济发展模式)
17、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18、土地劳资优化配置模式
19、水肥高效循环利用模式
三个体系依据一定的关系——生态、产业、经济三者有机协调、均衡发展:
(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为流域农林产业发展体系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为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2)流域农林产业发展体系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提供治理资金保障,为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提供社会发展保障
(3)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提供劳动力资源保障,为流域农林产业发展体系提供资源综合开发基础
(二)生态功能区划
按照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以小流域为区划单元,按照生态系统适宜性、脆弱性和敏感性分析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以此将整个流域划分为三大功能区:
1、生态治理功能区
本区主要包括流域内的梁峁顶、梁峁坡、沟坡、沟道等生态条件比较脆弱的区域,该区域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坡陡沟深,水肥热条件差,降水容易流失,水土流失严重,不宜作为农牧业用地,只能作为生态治理区域。为维持较高的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可采取封育或辅助人工措施,使其恢复植被,增加植被覆盖度。
水土流失特点:面蚀、沟蚀都很严重,面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沟蚀主要发生在坡面切沟和幼年冲沟上。
服务功能:以良好的林草植被为整个流域提供生态保障和庇护。
治理重点:采取各种工程及生物措施,保水保土,防止水土流失,最大限度地增加和提高植被覆盖率。
治理措施:依据不同的地形,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077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