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消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11481.6 | 申请日: | 2013-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6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凯;黄进;吴孟兵;朱帅;杨德银;张鹤;何延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08 | 分类号: | F01N1/08;F01N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消声器,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排气消声器的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消声器是汽车常用的组成部件,其用于降低发动机产生的噪声,减少振动,提高汽车使用的舒适性。常用的汽车消声器结构通过一长管状的排气管在壳体内绕圈来实现消声的目的,但因为排气管为长圆管,为防止破裂不能过度弯折,必须在弯折处用弯管焊接起来,不但设计复杂,加工极为不便,而且这种结构容易导致气流不通畅,影响消声器的消声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气流通畅,能有效消除各种频率噪声的车用消声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车用消声器,包括具有前端盖和后端盖的壳体、进气管、出气管和主谐振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三个隔板和至少一根次谐振管;所述隔板的外缘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密闭连接,并将壳体的内部分隔为由所述前端盖、所述壳体和所述隔板形成的前腔体,由相邻的两个所述隔板和所述壳体形成的中腔体,由所述后端盖、所述壳体和所述隔板形成的后腔体;所述进气管自所述前端盖插入,依次穿过所述前腔体、中腔体和后腔体,位于所述中腔体中的进气管管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出气管自所述后端盖插入,依次穿过所述后腔体、中腔体和前腔体;所述主谐振管连通所述前腔体和后腔体;所述次谐振管的一端位于前腔体中,穿过至少一个中腔体并延伸至下一个中腔体。
优选地,所述次谐振管的另一端分别位于不同的中腔体中。
优选地,位于不同所述中腔体中的第一通孔的孔径不同。
优选地,所述进气管、出气管、主谐振管和次谐振管沿所述壳体的轴向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出气管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管体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外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两端与所述出气管的外壁密闭连接。
更优选地,所述套管与所述第二通孔间设置有吸音棉。
更优选地,所述第二通孔为腰形孔。
优选地,所述主谐振管位于所述后腔体中的一端扩口设置,所述次谐振管位于所述中腔体中的一端扩口设置。
优选地,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管体的直径和长度的比大于0.12。
优选地,所述隔板为N个,所述次谐振管为(N-2)根,其中N≧3。
本发明通过隔板将消声器内部分隔成彼此独立的前腔体、多个中腔体腔体和后腔体,气流自进气管的端口进入后腔体,并在进气管管体上的第一通孔处不断交换,再由主谐振管和次谐振管流至前腔体后通过出气管排出消声器,同时气流在各腔体内发生干涉,从而消除了各种频率的噪声。
进一步地,次谐振管的另一端分别位于不同的中腔体中有利于增强气流间的干涉,从而更好地消除噪声。
进一步地,位于不同所述中腔体中的第一通孔的孔径不同有利于更好地消除各种频率的噪声。
进一步地,进气管、出气管、主谐振管和次谐振管沿壳体的轴向平行设置有利于使气流的流动更加通畅。
进一步地,在出气管上设置第二通孔并在第二通孔外设置套管有利于消除高频噪声。
更进一步地,吸音棉的设置更有利于同时消除低频与高频噪声。
更进一步地,将第二通孔设置为腰形孔有利于消除噪声。
进一步地,主谐振管和次谐振管的一端扩口设置有可使得气流更多地回到前腔体中,更好地发生干涉以达到更好地消除噪声。
进一步地,较大的进气管直径和长度的比更有利于消除低频噪声。
进一步地,将次谐振管的数量设置为始终比隔板的数量小1能更好地消除各种频率的噪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车用消声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车用消声器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示如下:
壳体-1,前端盖-2,后端盖-3,进气管-4,出气管-5,主谐振管-6,隔板-7,次谐振管-8,前腔体-9,中腔体-10,后腔体-1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13,套管-14,扩口-1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114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层分选直线式振动筛
- 下一篇:一种静电除尘用高频高压变压器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