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八分之一硬态薄型纯铜带的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12008.X | 申请日: | 2013-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1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朱荣华;苏平;殷明亮;胡龙龙;沈健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威科技(吴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22 | 分类号: | B21B1/22;B21B45/02;B21C47/02;C22F1/08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赵艳 |
地址: | 215234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之一 硬态薄型纯铜带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纯铜带的加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八分之一硬态且厚度较薄的纯铜带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H/2态(二分之一硬态)、H/4态(四分之一硬态)和H态(完全硬态)铜带较为常见,上述铜带的生产方法也较为成熟。传统生产中生产上述铜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加工率来精确控制,另一种方法则是通过不完全退火工艺控制,得到不同状态的带材。但针对特殊使用要求的H/8态(八分之一硬态)厚度较薄的纯铜带,若采用第一种方法,因加工率和压下量较小,很难实现生产加工;而若采用第二种方法,因维氏硬度范围要求较小,不易控制,因此,现有技术中的铜带生产方法均难以满足其生产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八分之一硬态薄型纯铜带的加工方法以获取厚度较薄的八分之一硬态纯铜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八分之一硬态薄型纯铜带的加工方法,所述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准备,选用纯铜带原料,并将所述纯铜带原料轧制至所需获取的八分之一硬态纯铜带的成品厚度尺寸;
(2)退火处理,将轧制过的所述纯铜带投入退火炉中进行退火处理,退火温度控制在260℃~350℃,升温时间控制在2h~6h,并保温3h~8h,保温后出炉的温度为60℃~70℃,获得软态半成品铜带;
(3)清洗处理,对所述半成品铜带的表面进行清洗;
(4)大张力收卷,对清洗后的所述半成品铜带进行大张力收卷,收卷时张力控制在1300N~1900N之间,收卷后即获得所述八分之一硬态纯铜带。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所述纯铜带原料的牌号为TU0、TU1、TU2、T2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轧制后的所述纯铜带的厚度为0.08mm~0.2mm。
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收卷速度控制在40m/min~60m/min。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的一种八分之一硬态薄型纯铜带的加工方法,其中通过选用纯铜带原料并将其轧制至所需获取的八分之一硬态纯铜带的成品厚度尺寸,再将其先进行退火处理而获取软态的半成品铜带,然后再对上述半成品铜带进行清洗和大张力收卷,在收卷时控制收卷张力便可获取所需的八分之一硬态(H/8)较薄纯铜带。该加工方法的生产流程短,加工成本低,产品的生产效率高,获取的薄型纯铜带产品的性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具体实施例1
选用牌号为TU2的纯铜带作为原材料,并经过四辊可逆式轧机轧制至厚度为0.15mm、宽度为380mm的铜带,然后将轧制后的纯铜带投入罩式退火炉中进行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260℃,升温时间2h并保温3h,出炉温度为60℃,获得软态(M态)半成品铜带。再将该半成品铜带转到清洗机列上进行清洗,采用大张力收卷,收卷张力为1400N,速度为60m/min。在收卷的过程中需观察铜带表面的平整度情况,及时地调整收卷张力,防止因收卷张力过大导致带材变形。收卷后获得成卷的铜带产品。
具体实施例2
该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收卷时,收卷的张力为1800N,收卷后得到成卷的铜带产品。
对上述两个实施例生产获取的铜带产品进行性能检测,按照GB/T228.1和GB/T4340.1的标准进行试验。分别对退火后的软态半成品铜带、具体实施例1获取的第一组铜带产品和具体实施例2获取的第二组铜带产品取头、中、尾三部分检测样品,分别测定各组检测样品的抗拉强度和维氏硬度,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实施例1、实施例2获取的铜带产品的硬度均满足HV60~70,抗拉强度满足240MPa~270 MPa,达到八分之一硬态(H/8)纯铜带的相关性能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威科技(吴江)有限公司,未经富威科技(吴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120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