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平行流蒸发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13759.3 | 申请日: | 2013-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149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吕宙;周晓东;崔凯;黄宁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2 | 分类号: | F25B3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宋合成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行 蒸发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平行流蒸发器,包括并行设置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并行设置的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第一集流管和第三集流管之间与第二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之间分别通过扁管连通;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均被分隔为互不连通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两者的第一段和第三段分别连通;第二段未连通且分别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未连通;扁管非垂直放置时,第三集流管被分隔为互不连通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通过扁管与第一集流管第一段及第二段连通,第二部通过扁管与第一集流管第二段及第三段连通。本发明提供的平行流蒸发器有利于制冷剂的均匀分配,抑制了流动过程中的气液分层,提高了平行流蒸发器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蒸发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平行流蒸发器。
背景技术
平行流蒸发器具有制冷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已被逐渐应用在汽车空调系统中。
平行流蒸发器是将管带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单路进出或双路并、串联进出的形式改变为双层多流程进出的形式。平行流蒸发器包括两个集流管组,每个集流管组包括两个可以相互流通的集流管;其中,一个集流管组的两个集流管分别与另一集流管组的两个集流管连通,集流管之间通过扁管连通,相邻的扁管之间设有散热翅片,用以强化蒸发器与空气侧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集流管的内部设置隔板,可以将所有的扁管分成若干个流程,合理分配每个流程的扁管数,即可得到较佳的平行流蒸发器换热效率。
现有平行流蒸发器的集流管内隔板的设置,普遍使得制冷剂在集流管各段的流程不一,差距较大,如在集流管某段的流程过长,而在另一段的流程过短,影响制冷剂在集流管各段内的流动,从而影响制冷剂在扁管中的均匀分配,此外,由于制冷剂在较长的流程内容易气液层分离,也会影响平行流蒸发器的性能。
有鉴于此,如何改进平行流蒸发器的结构,缩短制冷剂在集流管内的流程,从而抑制制冷剂的气液层分离,保证制冷剂在扁管中的均匀分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平行流蒸发器,该平行流蒸发器能够抑制制冷剂在流道内的气液层分离,保证制冷剂在扁管中的均匀分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平行流蒸发器,包括:
并行设置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以及并行设置的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三集流管通过多根扁管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通过多根扁管连通;
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被分隔为互不连通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段、第三段分别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一段、第三段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二段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二段未连通;
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二段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二段分别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
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未连通;所述扁管非垂直放置时,所述第三集流管被分隔为互不连通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通过所述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段及第二段连通,所述第二部通过所述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二段及第三段连通。优选地,所述流体入口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二段的中部,所述流体出口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二段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段和第三段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一段和第三段的长度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二段的长度为其第一段长度的两倍,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二段的长度为其第一段长度的两倍。
优选地,所述第三集流管的第一部的长度等于其第二部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内均设有抑制流体气液分层的带孔隔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137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焊珠板材用切断装置
- 下一篇:磁记录膜形成用溅射靶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