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芦笋小孢子诱导获得胚状体的培养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17050.0 | 申请日: | 2013-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36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光宇;汤泳萍;罗绍春;周劲松;张岳平;谢启鑫;管珊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 36111 | 代理人: | 刘凌峰 |
地址: | 330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芦笋 孢子 诱导 获得 胚状体 培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芦笋小孢子诱导获得胚状体的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又名石刁柏,属天门冬科天门冬属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二倍体(2X=20),为重要的功能型蔬菜,具备减肥、抗氧化、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种功效,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目前,我国芦笋产业发展迅速,种植和销售量均跃居世界首位。长期以来,由于芦笋具有雌雄异株、基因型高度杂合以及多年生等特点,其育种难度很大,选育周期很长。此外,芦笋属于舶来品,我国芦笋育种起步晚,国外品种长期垄断我国市场,缺乏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芦笋新品种已成为制约我国芦笋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开展芦笋生物技术育种工作对我国芦笋育种体系进一步完善意义重大,而芦笋小孢子诱导获得胚状体是一项加速芦笋育种纯系选育的有效方法,具备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芦笋小孢子诱导获得胚状体的培养方法,它具有育种效率高和操作简单方便的优点。
本发明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芦笋小孢子诱导获得胚状体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配制培养液和固体培养基:两种培养基所用的基本培养基均为MS,所用的碳源为蔗糖;固体培养基添加的凝固剂为琼脂,其质量浓度为0.7%~0.8%;配制培养液即在MS中,添加60~70g﹒L-1的蔗糖,0.4~0.8 mg﹒L-1的6-苄胺基腺嘌呤6-BA,0.5~1.0 mg﹒L-1的2,4-二氯苯氧乙酸2,4-D,0.1~1.0 mg﹒L-1萘乙酸NAA,0.03~0.05 mg﹒L-1谷胱甘肽L-GLU,pH5.8;固体培养基的组成成分为:在MS培养基中,加入7~8g﹒L-1的琼脂和30~40 g﹒L-1的蔗糖, pH5.8;
(2)培养基的灭菌和分装:固体培养基于121 ℃,1.1 MPa条件下灭菌20分钟,培养液用塑料滤器过滤灭菌,其内装有0.22微米的微孔滤膜,从而保证培养液的无菌状态;之后进行分装,灭菌后未凝固前每一培养皿先注入固体培养基10 mL,等固体培养基凝固后,每一培养皿加入培养液5 mL;(3)优选植株和花蕾:全面比较,优先选择具有综合优良性状的杂交一代芦笋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在开花初期或盛花期于上午8点前,从生长健壮的芦笋雄株上选取花蕾,从花蕾中剥出花药,轻轻放于载玻片中间,同时取几滴蒸馏水浸没花药,用镊子轻压花药,从而游离出小孢子,最后去除掉其余残留的花药组织,盖上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依据观察结果,选取小孢子发育处于单核靠边期的花蕾用于游离小孢子培养;或用醋酸洋红压片镜检法选择花蕾,其发育处于单核靠边期时,外观相应的形态特征为饱满黄绿色;此时应定期施肥,同时摘除已过发育期的花蕾,让植株及花蕾的生长状态处于最佳;(4)花蕾前处理:阴天或晴天早上8点前,选取单核靠边期的花蕾,用培养皿或自封塑料袋盛装,马上密封好后置于4 ℃低温培养箱处理1~9 d;(5)花蕾消毒:先用有效浓度75%的酒精表面消毒30s,再用有效氯为1%的次氯酸钠灭菌10~12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4次,第1次1min,第2次2min,第3次和第4次各3min;(6)剥取花药:剥取花药时,应小心操作,避免损伤、镊坏花药,同时应将花丝彻底去除干净;(7)接种花药:将50枚花药接入一培养皿中,用石蜡膜封口;(8)培养花药:培养皿放于32 ℃的培养箱内,暗培养2d后,再转入25 ℃培养箱内,继续暗培养,同时进行振荡以增加空气,直至长出胚状体;(9)小孢子的自然游离诱导胚状体:在该培养系统下,花药漂浮在培养液的上面,经过3~4周,小孢子从花药开裂处自然释放出来,正常进入培养液中;(10)进一步发育获得胚状体:小孢子培养5周后,开始发育形成球型胚或心型胚,培养8周后,则开始形成鱼雷型胚或子叶型胚,培养至9~11周时,清晰可见子叶型胚,将子叶型胚转接至胚萌发培养基上,能发育形成正常完整植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170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