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菱形双向止退倒齿的Ω型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假体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17243.6 | 申请日: | 2013-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0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汪涛;高亚军;李敏;王晨玥;王阳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纪昌 |
地址: | 21001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菱形 双向 止退倒齿 人工 颈椎 植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假体,特别是涉及一种带菱形双向止退倒齿的Ω型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假体。
背景技术
人体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颈椎病以椎间盘突出为主要致病原因,退变程度轻的,需要进行颈前路的一个或两个节段的减压。传统的颈前路融合手术切除病变的椎间盘,植入自体骨、异体骨或人工骨,部分患者还需要加用钛板内固定,这些手术的最终目的是解除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并融合病变的运动节段。近年来,医学界发现脊椎融合的后遗症,因为颈前路融合术后病变相邻节段代偿性的运动增加,脊椎力量的重新分配,容易造成邻近椎间盘的退化甚至病变。一般每融合一节脊椎就会减少七至十度的脊椎活动范围,导致病人生活的不便。尽管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对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近期效果满意,但长期存在的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加速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从关节融合术到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一项外科技术革命,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在进行脊髓减压并提供稳定的同时保持手术节段的生理活动度,更加符合颈椎活动的生物力学特点,可避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为颈椎病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标准。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研发得益于人体其他人工关节几十年的制造经验,是目前最精巧的人工关节,比蚕豆略大。人工椎间盘是一项变革性技术,为更多患者提供了脊椎融合手术的替代方法。国内外目前常见的适用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人工颈椎间盘产品比较多,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的人工颈椎间盘有Bryan 假体Prodisc-C假体 Prestige假体 PCM假体等。虽然各种假体材料、形态各异,但这些假体普遍存在以下缺点:一是常见的人工颈椎间盘产品结构繁琐、手术相对复杂,易造成异位骨化问题。由于现有的产品不能很好地恢复和维持椎间隙的高度、保持节段稳定性,而引起非典型性骨化。二是常见的人工颈椎间盘产品抗疲劳和抗磨损性能差,疲劳断裂、疲劳磨损导致假体易产生磨损颗粒,磨损碎粒可引起无菌性骨质吸收,导致假体置换失败,术后易发生并发症;三是公知的弹性人工颈椎间盘假体选用的是钴铬合金、钛合金Ti6Al4V或纯钛材料,这几种材料的假体在植入颈椎椎间隙后均不能够很好的恢复正常颈椎节段的运动功能。
中国专利申请200620112142公开了一种“弹片式人工椎间盘”,虽然该方案采用了呈马蹄形的弹片,并在弹片的上下侧分别设置有复数个倒勾等措施来实现与患者正常的椎间盘配合运作的目的,但是还存在以下主要不足:一是从生物物理学角度来看,该弹片的上下侧呈对称结构,既不能满足人体颈椎的生理前凸,也不能很好的填充椎间隙,使得椎间盘的屈曲、伸展运动和压缩减震功能受到限制,所以马蹄形弹片还不是最佳的弹性体;二是弹片的上下侧分别设置的倒勾仅具有单向止退功能,且易造成假体以及椎体表面的应力集中;三是对弯曲弧度和高度缺乏精密性设计手段,使得植入假体不能很好地恢复和维持椎间隙的高度、保持节段的稳定性。四是现有一体化弹片式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后节段活动度与正常颈椎节段活动度相差较大,不能够很好地恢复正常颈椎节段的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已成为当今人工植入假体技术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带菱形双向止退倒齿的Ω型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假体,本发明能够满足长寿命抗疲劳性能的要求,极大地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带菱形双向止退倒齿的Ω型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假体,它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本体为上下端板一体化的Ω型非接触的弹性结构,该本体上下端板外表面上分别对称设置菱形双向止退倒齿,本体的下端板长度为10~16mm、上端板长度比下端板短1mm,本体上下端板的间距为2~3.5mm。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本体上下端板一体化的Ω型非接触的弹性结构的后端弯曲段高度为3.5~6.5mm、后端弯曲段厚度为0.6~1.2 mm;本体上下端板外表面上分别对称设置的菱形双向止退倒齿均为3个椎骨锚固倒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172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楔形透镜的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
- 下一篇:基于啁啾脉冲放大生成激光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