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含硫加压变换气湿法脱硫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23153.8 | 申请日: | 2013-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57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方林木;何巍;俞宏伟;虞军;张峭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晋巨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2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王佳健 |
地址: | 324004 浙江省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含硫 加压 换气 湿法 脱硫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脱硫工艺,具体涉及一种高含硫加压变换气湿法脱硫工艺。
背景技术
脱硫工艺广泛应用在合成氨装置、甲醇装置、制氢装置,属于净化工艺的一个主要部分,其工艺位置设置在气化后脱碳前,分变换前、变换后二种不同工艺,变换前工艺为煤气脱硫工艺,变换后工艺为变换气脱硫工艺,根据压力不同,分为常压脱硫和加压脱硫。
脱除H2S按照脱硫剂的物态特征不同分为两类,即干法脱硫和湿法脱硫:
(1)干法脱硫
干法脱硫采用固体脱硫剂,硫化物在脱硫剂上被吸附并发生反应,其硫容量大,脱硫精度高,一般采用三塔或两塔串并联工艺。其利用脱硫剂的催化氧化作用将气体中的H2S氧化转化为单质硫和少量水,这样形成的单质硫沉积在脱硫剂载体的孔隙中,使得气体的H2S组分直接转化为无害的固体单质硫,保留在脱硫剂中,主要用于极低含硫气体脱硫或者深度脱硫精脱硫,不适用变换气主要脱硫。
(2)湿法脱硫
湿法脱硫是利用特定的溶剂与气体逆流接触而脱除其中的H2S、C02,溶剂通过再生后重新进行吸收,根据吸收机理的不同,又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氧化还原法。
化学吸收法以碱性溶液为吸收剂,与气体中酸性组分反应生成某种化合物,吸收了酸性组分的溶液(称为富液)、在升温降压的条件下使化合物分解释放出酸性组分,最有代表性的方法是MDEA法。
物理吸收法是利用气体中不同组分在特定物理吸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而脱除H2S,然后通过降压闪蒸等措施从溶剂中解吸出H2S而使溶剂再生循环使用。该法适合于较高的操作压力,与化学吸收法相比,其所需热量一般较低。但物理溶剂要达到高的净化度相对而言较困难,常用的物理溶剂法包括低温甲醇法、聚乙二醇二甲醚法。
氧化还原法是以含氧化剂的中性或弱碱性溶液吸收气流中的H2S,溶液中的氧载体将H2S氧化为单质硫,溶液以空气再生后循环使用。此法将脱硫和硫回收联为一体,具有流程较简单、投资较低等优点,根据硫氧化催化剂的不同,氧化还原法主要有铁基和钒基两种工艺。
低含硫变换气脱硫工艺,由于在变换前采用煤气脱硫,脱除了气体中大部分H2S,故变换气中H2S含量不高,一般在100-200mg/Nm3左右,采用湿法脱硫工艺化学吸附法和氧化还原吸附法,能达到脱硫要求。
高含硫变换气脱硫工艺,出现在加压煤气化工艺,煤气直接进行变换工序,没有了变换前脱硫工序,变换气中H2S含量大幅提高,一般在1000-2000mg/Nm3左右,主要采用物理吸收法低温甲醇洗湿法工艺,而低温甲醇洗工艺装置投资大,要上亿元投资,设备装置多,有多级闪蒸系统、制冷系统、硫回收系统等,操作复杂,运行成本偏高。由于加压变换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在加压工况下气体流速低,若采用传统湿法脱硫工艺化学吸附法和氧化还原吸附法,则影响脱硫再生,容易出现堵塔,无法生产,因此需要研制一种高含硫加压变换气湿法脱硫新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变换气脱硫技术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高含硫加压变换气湿法脱硫工艺,特别适用于高含硫加压变换气脱硫。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这种高含硫加压变换气湿法脱硫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从变换工序来1-5MPa、含硫化氢500-5000mg/Nm3的变换气进入进口分离器,分离水后的变换气进入管道混合器,与脱硫液混合脱除变换气中部分硫化氢后进入1#脱硫塔,与从上而下的脱硫液接触,进一步脱除变换气中硫化氢,变换气进入2#脱硫塔,与从上而下的脱硫液再接触,脱除变换气中硫化氢至小≤5mg/Nm3,经出口分离器分离泡沫去后工序;1#脱硫塔和2#脱硫塔底部出来溶液进入闪蒸塔,闪蒸二氧化碳气体后溶液进喷射再生槽,自吸空气进行溶液再生,再生后脱硫液进溶液循环槽,再经溶液循环泵加压后循环脱硫,再生析出单质硫泡沫进硫泡沫槽,经硫泡沫泵加压后去压滤机回收硫,压滤液自流回溶液循环槽。
所述1#脱硫塔和2#脱硫塔内采用2-4层塑料散装填料,气体系统阻力小于0.05MPa,脱硫效率达99%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晋巨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晋巨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231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