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流道挤压型浓缩压榨过滤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23602.9 | 申请日: | 2013-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24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德友;陈崔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29/35 | 分类号: | B01D29/35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胡东升 |
地址: | 230088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流道 挤压 浓缩 压榨 过滤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流道挤压型浓缩压榨过滤器。
背景技术:
在环保、石油、矿山、冶金、化工等行业,市政污水或工业废水在处理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污泥。污泥一般需要经过预浓缩,再进入压榨设备,将污泥中的水分进一步降低,达到运输或后备工艺处理的要求。目前,现有设备都是借助外加的离心力、机械压力等作用,达到对污泥进行浓缩、脱水或过滤的目的。其存在的缺点是需要外加动力,能耗大,结构复杂,维修维护成本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外加动力、降低能耗、节能型的新型过滤器。利用自身结构的流道改变,实现物料容积的逐步变化,在容积由大变小的过程中,并在一定的进料压力作用下,物料受到挤压,使物料中水分得到挤除,达到浓缩、脱水或过滤的目的。具有连续过滤、结构紧凑、节能环保、可靠性高、处理量大、运行费用低、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变流道挤压型浓缩压榨过滤器,其包括:
密封的外筒体,在所述外筒体的上部设有进料管,下部设有排渣管,所述进料管的口径大于所述排渣管的口径;
设于所述外筒体内腔的滤筒,所述滤筒的进料口与所述进料管连通,滤筒的出料口与所述排渣管连通,所述滤筒的容腔自进料口至出料口呈渐进式减小;
在所述外筒体的底部设有出液管。
本发明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所述滤筒由上封盖、下封盖、设于所述上封盖及下封盖之间的内滤网和外滤网、连接于所述内滤网及外滤网一端部的宽侧封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内滤网及外滤网另一端部的窄侧封板共同构成封闭型腔体;
所述内滤网和外滤网均弯曲成曲率不同的渐开线形,并且外滤网的弯曲半径大于内滤网的弯曲半径,滤筒的内腔呈渐开线形的、容积变化的过滤容腔,过滤容腔自进料口至出料口呈渐进式减小。
所述滤筒的下方设有与滤筒一体连接的积液腔,所述积液腔由底盖、直侧封板、弧形侧封板以及所述滤筒的下封盖共同构成封闭的腔体,在所述弧形侧封板、直侧封板上设有通孔,所述底盖的中心设有连通外筒体底部出液管的出液口。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发明利用曲率不同的内、外滤网组成渐开线的容腔,实现流道的自身改变,导致容积产生变化,使流过的物料受到挤压作用,从而把物料里面水分挤除,达到浓缩、脱水或过滤的目的。本发明的挤压力是利用自身结构产生,没有增加额外的动力,从而具有降低能耗、节约成本、节能减排的优点,而机器本身则具有连续过滤、结构紧凑、可靠性高、运行维护维修费用低、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的关键件滤筒的详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B-B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的应用举例工艺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的串联应用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的并联应用示意图。
图中标号:1排渣管,2进料管,3外筒体,4上盖板,41、42密封圈,5滤筒,51上封盖,52进料口,53内滤网,54外滤网,55弧形侧封板,56底盖,57下封盖,58直侧封板,59出料口,510宽侧封板,511窄侧封板,6出液管,7积液腔,8通孔,9支撑腿,10过滤容腔,11阀门,12调配罐,13进料泵,14压力表,15待处理的物料,16高浓度的物料,17水分,18最高浓度、含水率最低的滤饼,19滤渣。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2、5,本实施例的变流道挤压型浓缩压榨过滤器,其主体主要由外筒体3、关键件滤筒5、上盖板4以及进料管2、排渣管1组成。
外筒体3上、下各设连接法兰,法兰面为密封面,分别安装有密封圈41和42,保证外筒体3内压榨过滤出来的水分不能泄露出筒体外,具体设置中,外筒体3的顶部与上盖板4密封连接,外筒体底部与底盖56密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未经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236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