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频扭转疲劳实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24512.1 | 申请日: | 2013-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3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唐维维;王弘;陈舟;谢卿;周蒙蛟;汪奔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26 | 分类号: | G01N3/26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李顺德;王睿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频 扭转 疲劳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疲劳实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高频扭转疲劳实验装置。
技术背景
疲劳是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发生破坏的现象。在现代工程的各个方面,如汽车、飞机、轮船、机车车辆、工程机械、石油钻井设备、铁路桥梁、核反应堆和发电设备等,其主要零件和构件,大多在循环变化的载荷作用下工作,疲劳是其主要的失效形式。据统计,各种运动构件的破坏90%是由疲劳引起的。疲劳断裂通常是突然发生的,没有任何先兆,往往导致灾难性的事故。鉴于此,材料疲劳研究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的重视。
随着航空航天、汽车、铁路、核工业等领域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零部件在服役期内,承受重复载荷的次数高达109‐1011次循环。这种循环载荷峰值往往小于根据静态断裂分析估算出来的“安全”载荷。
高频疲劳实验技术采用共振原理,换能器将高频发生器产生的20KHZ的电信号转化成相同频率的机械振动,振动位移放大器将机械振动放大,并加载于疲劳试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材料的超高周疲劳性能实验。高频疲劳技术以其频率高、加载稳定的特点,成为了材料超高周疲劳性能研究的主要实验方式。
现有的高频疲劳实验局限于在拉压、弯曲两个荷载工况,各工业领域的结构零部件往往还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扭转荷载。由于现有实验设备没有能够将轴向波转换成扭转波的装置,且扭转载荷的加载存在困难,所以,国内鲜有开展材料超高周扭转疲劳性能相关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频扭转疲劳实验装置,它能有效的将轴向波转换成扭转波从而解决扭转载荷的加载存在困难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它包括换能器、实验支座和固定承台,拉伸——扭转转换装置由轴向位移振动杆和耦合器组成,两者通过螺杆连接;换能器夹具尾端带有螺纹杆,该螺纹杆穿过实验支座槽孔,通过尾端的两个螺帽配合固定实验支座在上;换能器夹具有通孔,其一侧有螺孔;转换装置固定承台是一块三角板,三角板一条直角边有两个螺孔,通过螺栓固定在实验支座槽孔上。
拉伸——扭转转换装置由轴向位移振动杆和耦合器通过销钉固定连接而成。
拉伸——扭转转换装置的下端与扭转放大器通过螺杆连接,扭转放大器末端与扭转试件连接。
换能器夹具和转换装置固定承台构成固定装置,将换能器和转换装置的组合体水平地固定在实验支座上。
换能器与拉伸——扭转转换装置通过螺杆相连,拉伸——扭转转换装置和扭转位移放大器通过螺杆相连。换能器将高频发生器产生的20KHZ电信号转化成同频率的机械振动。拉伸——扭转转换装置将换能器产生的轴向振动波转换成周向扭转波。转换装置由轴向位移振动杆和耦合器组成,两部分紧固连接。轴向位移振动杆和耦合器分别近似(近似的是频率,如不近似,则无法实现组合体满足共振条件)满足轴向拉伸振动、周向扭转振动20KHZ共振条件,且紧固连接的转换装置也满足20KHZ共振条件。拉伸放大器通过紧固连接将换能器产生的轴向振动波传递至耦合器端部。耦合器将端部轴向振动波转换成周向扭转波,并传递到耦合器的另一端。扭转放大器与拉伸——扭转转换装置的耦合器的另一端通过螺杆相连。扭转位移放大器将扭转转换装置输出的高频扭转振动波放大至实验所需。
两者通过位置调整,应保证换能器和拉伸——扭转转换装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相互没有作用力;耦合器应垂直于支座,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高频扭转疲劳实验装置拉伸——扭转转换装置能够将轴向拉伸振动波转换成周向扭转振动波,扭转位移放大器能够放大转换装置输出的扭转振动波。通过模态转换,能够产生实验所需的扭转振动波。它适用于加载高频、低幅的纯扭转荷载,实现材料超高周扭转疲劳实验研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与效果:
1.现有的高频疲劳试验设备只能产生纵向波和横向波,实验内容只涵盖了拉伸、弯曲,而无法实现扭转加载。本发明通过模态转换,成功地得到了周向扭转振动波。
2.本发明的模态转换建立在现有换能器的基础上,无需对换能器进行改装,方便快捷,实验设备成本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正视图;
附图2为本发明轴测图;
附图3为本发明轴向位移振动杆和耦合器通过销钉固定连接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实实验支座轴测图;
附图5为本发明换能器夹具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245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