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式玻璃成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24946.1 | 申请日: | 2013-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30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余襄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荞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17/06 | 分类号: | C03B1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1 | 代理人: | 刘祖芬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玻璃 成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式玻璃成型系统,应用于平板玻璃的工艺中,尤指一种同时利用有槽喷嘴下拉式及溢流下拉式成型平板玻璃的复合式玻璃成型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玻璃片成型的方法,主要有槽喷嘴下拉法、溢流下拉法、浮式法等成型方法,其中,有槽喷嘴下拉法及溢流下拉法均利用引力的原理,使熔融后的玻璃液(或称玻璃膏)在向下流动后,再经降温的过程,使原本呈现熔融状的玻璃液固化,以成形为一片状(或称平板状)的玻璃制成品。
请参阅图1,图中所示为一现有的有槽喷嘴下拉式玻璃成型装置,如图,玻璃成型分配器10具有一分配器101,且分配器101的下方具有一喷嘴102,当分配器101注入一玻璃液11后,玻璃液11会受到引力的影响,经由喷嘴102流出后,进而成型为一平板玻璃12,玻璃成型分配器10其主要为一种利用有槽喷嘴下拉法成型平板玻璃12,其优点在于平板玻璃12所形成的厚度,通过玻璃成型分配器10及喷嘴102来进行控制,由于不需如溢流下拉法分成两片再粘合,因此,可以制成较薄的玻璃,而其缺点在于,玻璃流出成型时,表面均接触到成型口(本图中的喷嘴102),其平板玻璃12的表面会产生刮痕等不良状况,因此,其工艺品均需再经过二次研磨加工后,才能制成表面光滑的玻璃制成品。
请参阅图2,图中所示为另一现有的溢流式玻璃成型装置,如图,玻璃成型装置20主要具有一座体201,且座体201成型有一溢流槽202,在溢流槽202的底部则成型有一流道203,当溢流槽202注入玻璃液11时,玻璃液11会逐渐填满流道203,并进一步由座体201的两侧溢流而出,在座体201下方聚合成平板玻璃12,又,利用此种玻璃成型装置20所成型的平板玻璃12,其优点在于,所形成的平板玻璃12其外观呈平整光滑状,但其缺点在于,此种玻璃成型装置20造价昂贵,且为了有效维持玻璃液11在溢流槽202内的温度,此种玻璃成型装置20常态下必须置于一可维持温度的马弗炉21内,依此来说,对于平板玻璃12整体的制造成本势必再度提升。
承上所述,现有的两种类型的玻璃成型装置(10、20)为业界常用来制造平板玻璃12的设备,且玻璃成型装置各有其优、缺点,若是能够有效整合各玻璃成型装置(10、20)的优缺点,势必能够在降低制造平板玻璃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玻璃平板的整体合格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的需求,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且能提升平板玻璃制成品的合格率的复合式玻璃成型系统。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是由一第一玻璃成型装置及一第二玻璃成型装置组构而成,其中,第一玻璃成型装置为一有槽喷嘴下拉式的玻璃成型装置,其具有一喷嘴,又,所述的第二玻璃成型装置则为一种改进后的溢流式玻璃成型装置,其设于第一玻璃成型装置的喷嘴的下方,当第一玻璃成型装置注入玻璃液后,玻璃液会由喷嘴流出,而流出的玻璃液会直接接触到第二玻璃成型装置所成型的一导流面,接续再通过溢流下拉的原理成型一平板玻璃。
通过本发明的复合式玻璃成型系统,可有效降低制造平板玻璃的制造成本以及提升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有槽喷嘴下拉式玻璃成型装置。
图2为另一现有的溢流式玻璃成型装置。
图3为本发明的构件组成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立体外观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一)。
图8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二)。
图9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三)。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四)。
【符号说明】
10 玻璃成型分配器
101 分配器
102 喷嘴
11 玻璃液
12 平板玻璃
13 玻璃块
20 玻璃成型装置
201 座体
202 溢流槽
203 流道
30 复合式玻璃成型系统
301 第一玻璃成型装置
3011 分配器
3012 喷嘴
302 第二玻璃成型装置
3021 导流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荞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未经富荞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249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纳米ATO水性浆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黄金矿山氰化废渣淋溶液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