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路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26639.7 | 申请日: | 2013-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6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刘坡拉;詹学启;张占荣;李玉良;陈爱云;丁建荣;陆群;许红梅;陈德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2/00 | 分类号: | E01B2/00;E02D3/00;E02D5/46;E02D3/1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 |
地址: | 43006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厚 松软 土地 路基 结构 | ||
1.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路基结构,它包括沉降控制结构系统、承载力控制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控制结构系统包括多个进入到路基中的钻孔灌注桩(1.1),在钻孔灌注桩(1.1)的桩顶固定连接有板梁(1.2);所述承载力控制结构系统包括多个设置在路基下方的短桩(2.1),在短桩(2.1)的桩顶设有承载路基的碎石垫层(2.2),所述碎石垫层(2.2)被钻孔灌注桩(1.1)穿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梁(1.2)与钻孔灌注桩(1.1)的桩顶刚性连接,沿线路纵向两块板梁(1.2)之间设有填塞沥青麻筋的伸缩缝(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垫层(2.2)内设有高强土工格栅或高强土工格室的加筋层(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设有预留注浆系统,所述预留注浆系统为立体式注浆系统,其设置在板梁(1.2)横向两侧,所述预留注浆系统包括竖向注浆管(3.1)、横向注浆管(3.2)和纵向注浆管(3.3),所述竖向注浆管(3.1)沿竖直向设置在板梁(1.2)的横向外侧面,所述横向注浆管(3.2)沿水平横向设置在板梁(1.2)的下侧面,所述纵向注浆管(3.3)沿水平纵向设置在板梁(1.2)的下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注浆管(3.1)和纵向注浆管(3.3)设置在横向注浆管(3.2)的两端,竖向注浆管(3.1)、纵向注浆管(3.3)与横向注浆管(3.2)接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注浆管(3.1)、横向注浆管(3.2)和纵向注浆管(3.3)的注浆管均为内径2cm的镀锌钢管。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注浆管(3.1)伸出路肩,竖向注浆管(3.1)的管口由堵头封堵;所述纵向注浆管(3.3)均预埋在槽体内,槽体和纵向注浆管(3.3)之间填充中粗砂,纵向注浆管(3.3)位于槽体的中间位置,纵向注浆管(3.3)的两端密封,在纵向注浆管(3.3)的管身上同一方向等间距设置多个注浆孔(3.4),所述注浆孔(3.4)被套设在纵向注浆管(3.3)管身上的橡胶套密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用于监测板梁与其下方的路基填料之间有无发生脱空变形的变形监测系统;所述变形监测系统包括同中心轴的钢筋(4.3)、套设在钢筋(4.3)外围的钢管(4.4)、套设在钢管(4.4)外围的外侧护管(4.5),所述钢筋(4.3)与钢管(4.4)、钢管(4.4)与外侧护管(4.5)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钢筋(4.3)、钢管(4.4)与外侧护管(4.5)穿过板梁(1.2)进入路基中,钢筋(4.3)、钢管(4.4)与外侧护管(4.5)的上端高于板梁(1.2),在板梁(1.2)上方外侧护管(4.5)的外围固定设有护盖(4.7);所述钢筋(4.3)上端固定连接有测量标(4.6),钢筋(4.3)下端固定连接有钢板(4.2),钢板(4.2)通过设置在其两端的锚杆(4.1)固定在路堤填料上;所述外侧护管(4.5)锚固在板梁(1.2)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监测系统还包括钢筋应力计,所述钢筋应力计布设在板梁(1.2)中心位置的钻孔灌注桩(1.1)的前、后、左、右四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梁(1.2)横向两侧和碎石垫层(2.2)之间设有加强土护坡(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2663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双行星排汇流式多档多离合器变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