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烯醇的拆分方法及拆分后所得晶体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27047.7 | 申请日: | 2013-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40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陈甫雪;索黑尔;王耀锋;张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33/34 | 分类号: | C07C33/34;C07C29/78;C07D307/7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拆分 方法 所得 晶体 应用 | ||
1.一种烯醇的拆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2-(2-环己烯)-2,2-二苯基乙醇溶解到溶剂中;在室温下静置,结晶,即可得到两种构型不同的晶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烯醇的拆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拆分后所得晶体的分子结构式分别为:
将上述化学结构式分别命名为(–)-(S)-1与(+)-(R)-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烯醇的拆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正己烷、石油醚、乙酸乙酯与正己烷的混合溶液或者乙酸乙酯与石油醚的混合溶液;乙酸乙酯:正己烷/石油醚的体积比为1:2~100。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烯醇的拆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能够通过优先结晶的方法得到晶体;具体方法为,将(±)-2-(2-环己烯)-2,2-二苯基乙醇溶解到溶剂中,加入少量上述得到的(–)-(S)-1或(+)-(R)-1晶种,通过优先结晶的方法,能够快速、大量、选择性地得到(–)-(S)-1或(+)-(R)-1构型的产物。
5.一种烯醇拆分后所得晶体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采用该晶体能够合成手性八氢苯并呋喃,其分子结构式为:
采用该晶体能够合成碘代八氢苯并呋喃,其分子结构式为:
采用该晶体能够合成溴代八氢苯并呋喃,其分子结构式为:
采用该晶体能够合成氯代八氢苯并呋喃,其分子结构式为:
。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烯醇拆分后所得晶体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采用晶体合成手性八氢苯并呋喃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R)-1溶解于CH2Cl2中后,加入催化剂,加入的催化剂量与(+)-(R)-1的摩尔比在10%-50%之间,回流后得到化合物(+)-(3aR,7aR)-2;
步骤二、将(–)-(S)-1溶解于CH2Cl2中后,加入催化剂,加入的催化剂量与(–)-(S)-1的摩尔比在10%-50%之间,回流后得到化合物(–)-(3aS,7aS)-2;
采用晶体合成碘代八氢苯并呋喃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R)-1溶解于CH2Cl2中后,加入碘代试剂,碘代试剂与(+)-(R)-1的摩尔比为1.0~5.0,在温度为室温~-96.7°C、氩气保护下反应,得到(+)-(3aR,7aS,7S)-3;
步骤二、将(–)-(S)-1溶解于CH2Cl2中后,加入碘代试剂,碘代试剂与(–)-(S)-1的摩尔比为1.0~5.0,在温度为室温~-96.7°C、氩气保护下反应,得到(–)-(3aS,7aR,7R)-3;
采用晶体合成溴代八氢苯并呋喃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R)-1溶解于CH2Cl2中后,加入溴代试剂,溴代试剂与(+)-(R)-1的摩尔比为1.0~5.0,在温度为室温~-96.7°C、氩气保护下反应,得到(+)-(3aR,7aS,7S)-4;
步骤二、将(–)-(S)-1溶解于CH2Cl2中后,加入溴代试剂,溴代试剂与(–)-(S)-1的摩尔比为1.0~5.0,在温度为室温~-96.7°C、氩气保护下反应,得到(–)-(3aS,7aR,7R)-4;
采用晶体合成氯代八氢苯并呋喃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R)-1溶解于CH2Cl2中后,加入氯代试剂,氯代试剂与(+)-(R)-1的摩尔比为1.0~5.0,在温度为室温~-96.7°C、氩气保护下反应,得到(+)-(3aR,7aS,7S)-5;
步骤二、将(–)-(S)-1溶解于CH2Cl2中后,加入氯代试剂,氯代试剂与(–)-(S)-1的摩尔比为1.0~5.0,在温度为室温~-96.7°C、氩气保护下反应,得到(–)-(3aS,7aR,7R)-5。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烯醇拆分后所得晶体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包括:TfOH,三氟乙酸,对甲苯磺酸(TsOH),(R/S)-联萘酚磷酸酯;所述碘代试剂为N—碘代丁二酰亚胺(NIS);所述溴代试剂为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所述氯代试剂为1,3-二氯-5,5-二甲基乙内酰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2704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