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装配式空心铝合金管接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28907.9 | 申请日: | 2013-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61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唐波;田新光;张翼;朱建雄;刘佩东;张鹏平;田华鑫;贺鹏;黄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河南省电力公司三门峡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66 | 分类号: | H01R4/66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配式 空心 铝合金 接地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压输电线路工程防雷接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装配式空心铝合金管接地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与电力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而高压输电线路距离长、跨度大、地理分布广,气象条件十分复杂,所以遭受雷击引起跳闸断电的概率很高。特别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内部过电压的降低及其导致的事故的减少,雷击引起的线路跳闸事故占据日益主要的地位,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了重大威胁。据统计,因雷击线路造成的跳闹事故占电网总事故的50%以上。尤其是在多雷、土壤电阻率高、地形复杂的山区,雷击输电线路引起的事故率更高带来巨大的损失。
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值是防雷接地系统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是衡量接地效果的主要参数,直接影响到系统的防雷效果。而位于山区的输电线路,由于土壤电阻率高、地形、地势复杂,交通不便,施工难度大,杆塔接地电阻普遍偏高。当雷击塔顶和避雷线时,雷电流将通过杆塔接地装置入地,在杆塔接地电阻较高的情况下,会产生较高的反击过电压造成绝缘子损坏、架空地线和导线断线,造成线路跳闸等事故。
对于降低接地电阻,在工程中常常采用的措施主要有增大地网面积、增大接地体的尺寸、增加接地体的埋深、引外接地、利用自然接地体、换土、采用降阻剂等。但这些降阻措施都有其相对的应用条件,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土壤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效的降低接地电阻。
目前接地设计中采用的材质为热镀锌圆钢或扁钢,但由于钢铁在土壤中自身抗锈蚀能力不强,消耗量大,使用寿命短,容易出现因接地腐蚀断裂而造成事故。同时,为解决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的杆塔接地问题,必须采用大型圆钢或扁钢接地网络,施工工程量大,且也面临锈蚀问题。为此,当前有一些导电水泥或接地模块等新型材料或结构的使用,如专利号为200920302263.2的“一种降阻接地模块”,与专利号为201220596605.8的“连接有垂直接地极的接地网装置”,但是这些方法工程造价高昂,甚至还有环境破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装配式空心铝合金管接地装置,结构简单,防腐蚀性能好、适合大量工程应用及各种地质情况,能降低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杆塔接地电阻的接地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装配式空心铝合金管接地装置,包括封闭环,封闭环上焊接有多组接地体,所述接地体包括至少一根单元接地体,单元接地体之间通过配套的套管连接,所述单元接地体为铝合金空心管。
所述的套管为轴向套管、“Y”型套管“、T”型套管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轴向套管为连接两根单元接地体接头的套管,Y”型套管作为实现三根单元接地体水平拓展的套管,“T”型套管为实现三根单元接地体垂向拓展的套管。
所述封闭环上焊接有4组接地体,所述接地体的一端焊接在封闭环上,另一端可根据需要采套管进行拓展延伸。由于输电线路杆塔为四腿,采用四组接地体与之对应,效果更好。
所述的单元接地体的长度为1m,且两端加工有螺纹,套管的内部设有与单元接地体两端配套的螺纹。长度设置为1m,不仅结构轻巧易于搬动,还方便计数,能够快速统计接地体的总长度。
所述封闭环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封闭环可为圆环或者方形封闭环或者其他形状,能够使整个杆塔的塔腿位于其内即可。
采用本发明的水平面径向延伸接地体结构,与相同规格圆钢接地体仿真计算结果分析如下。
DL/T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规定不同形状水平接地极的接地电阻可利用下式计算
式中,Rh为水平接地极的接地电阻,单位为Ω;L为水平接地极的总长度,单位为m;h为水平接地极的埋设深度,单位为m;d为水平接地极的直径或等效直径,单位为m;A为水平接地极的形状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河南省电力公司三门峡供电公司,未经三峡大学;河南省电力公司三门峡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289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