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山茶油微乳液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30698.1 | 申请日: | 2013-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38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张辉;邓伶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D7/04 | 分类号: | A23D7/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山茶 乳液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乳化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山茶油微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山茶油,又名茶籽油、茶树油、茶油,是从山茶科油茶树种子中获得的,是我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油之一。以山茶籽为原料精炼出来的山茶油,颜色浅黄、澄清透明、气味清香,是良好的食用油脂。
山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其中油酸约为80~83%,亚油酸约为7~13%。山茶油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系统功能,还具有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强化骨骼发育等多种营养保健功能,此外,山茶油还具有美容功效。但是由于山茶油呈粘稠状,不仅感官效果差,且其粒径大,在介质中的分散性能差,不利于被人体吸收,大大限制了其在食品、化妆品领域的开发应用。
公开号为CN102911788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水溶性茶树油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组分:茶树油5.00~50.00份,乳化剂1.40~6.50份,抗菌剂0.05~0.20份,消泡剂0.01~0.05份,香精0.01~0.15份,水43.0~90.0份。按上述组分将乳化剂、抗菌剂、消泡剂加入到茶树油中,加热至乳化温度并搅拌均匀;再将香精溶于水后加热至乳化温度,缓慢加到上述混合物中,搅拌均匀,即制得水溶性茶树油。
上述专利将山茶油制备成乳白色液体即乳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述山茶油的缺点,但是乳液的稳定性能差,长时间静置后易于分层。
微乳液指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等组成的热力学稳定均相液体制剂。根据各组分的比例及温度、压力等环境条件,微乳液可形成油包水型、双连续型和水包油型的结构。与乳液相比,微乳液的分散相质点半径更小,通常为1~100nm范围,在介质中的分散性能更好,且稳定性能更好。在微乳液的制备中,不同的原料选择、原料配比是影响微乳液制备是否成功以及微乳液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并未有关于山茶油微乳液制备研究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山茶油微乳液,外观澄清透明,稳定性好。
一种山茶油微乳液,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
各成分按照上述配比,能够形成稳定的山茶油微乳液,山茶油可以选用市面出售的产品,通常,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的山茶油中三油酸甘油酯为40~70%,山茶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包括:50~90%油酸和0~20%亚油酸,优选的,所述的山茶油中三油酸甘油酯为50~55%,山茶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包括:70~80%油酸和9~12%亚油酸。
优选的,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山茶油微乳液的组成为:
在不含水的情况下,按照上述配比,能够制备得到山茶油微乳液为油包水型的特殊形式-反胶束。
优选的,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山茶油微乳液的组成为:
按照上述配比,能够制备得到水包油型的山茶油微乳液。
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和蔗糖脂肪酸酯中至少一种。
优选的,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或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
助表面活性剂能够改变表面活性剂界面膜的自发曲率和弹性,从而改善山茶油在微乳液中的稳定性,提高山茶油在水中的增溶量。所述的助表面活性剂为具有2~6个碳原子的醇。
优选的,所述的助表面活性剂为乙醇、丙醇、丁醇和戊醇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为乙醇或丙醇。
液态脂肪酸可与山茶油相互溶解,促进山茶油在表面活性剂界面膜上的吸附,从而有助于山茶油微乳液的形成。
优选的,所述的液态脂肪酸为油酸。相比于其他脂肪酸,油酸熔点较低在常温下呈液态,故易于形成微乳液。而其他脂肪酸,如硬脂酸、棕榈酸在常温下均为固态,即使高温熔解后形成了微乳液降至室温也会马上凝固,得不到理想的结果。
上述原料中,所述的水采用一般纯净水即可。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山茶油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取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液态脂肪酸和山茶油,混合摇匀制得所述的山茶油微乳液;或,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液态脂肪酸和山茶油混合后,20~50℃边加水边搅拌均匀,制得所述的山茶油微乳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06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