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电、防腐蚀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31756.2 | 申请日: | 2013-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9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刘世念;王成;王文;吕旺燕;吴航;苏伟;朱圣龙;魏增福;王福会;付强;王群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D163/00 | 分类号: | C09D163/00;C09D5/24;C09D5/08;C09D5/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万志香;秦雪梅 |
地址: | 51008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 腐蚀 涂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涂料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系统接地网用导电、防腐蚀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变电站和线塔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的稳定与否关系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及输变电设备的安全。接地装置长期处于地下恶劣的运行环境中,土壤腐蚀不可避免。造成接地网腐蚀的主要有腐蚀微电池作用、电偶腐蚀、微生物腐蚀、杂散电流腐蚀等。
接地网的腐蚀防护主要是从两方面来入手,一是改变腐蚀环境,降低环境的腐蚀性;另一是改变腐蚀主体的耐腐蚀性。由于对变电站而言,其位置确定后,接地网所处的土壤环境也随之确定,通过改变腐蚀环境来减缓接地网的腐蚀在实际中是很困难的,目前主要是从第二个方面来增强接地网的耐蚀性。涂料的应用是一种有效抑制埋地装置腐蚀的工艺方法,据相关资料,导电防腐涂料能够延长接地网寿命20年以上。
理想的无机导电耐土壤腐蚀涂料可对接地网起到较好的防腐作用,并且具有对人无过敏反应,附着力好。该类涂料的一个缺点是常需要高温固化,不恰当的固化工艺会造成涂层的耐水性较差,由于接地网装置埋常年埋在地下,进而涂层的防腐蚀性能受到影响。另一缺点是涂层较脆,处理不当易产生裂纹等缺陷。
目前国内研究用于接地网防腐的涂料按填料分主要有金属型、金属氧化物型、有机导电聚合物型和纳米碳型等4种类型。对于金属型导电涂料而言,常用的银填充型具有成本高的缺点,且易发生迁移造成涂层电导率下降而导致导电性不稳定。铜具有污染环境的危险,另外铜与接地网碳钢材料的电位差较大,容易引起接地网材料的电偶腐蚀,导致接地网遭到迅速破坏。镍粉存在易氧化,氧化后导电性能性能下降的缺点。金属氧化物填充的导电涂料导电性能较差。有机导电聚合物型涂料是一种电导率导可调的涂料,但加工较困难,工艺性能差。单一纳米碳型导电涂料填料添加量较大,存在纳米碳在涂料中不易分散,且与树脂存在一定的不相容性;对底材的前处理较为严格等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电、耐腐蚀涂料,解决电网、变电站接地装置的导电和腐蚀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导电、防腐蚀涂料,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涂料主要包括以下组分:
环氧树脂 10~70%;
环氧树脂固化剂 3~50%;
复合导电填料 10~85%
防腐剂 1~10%;
活性稀释剂 0~10%;
阻燃剂 0~5%;
以混合溶剂调节所述涂料的粘度,所述混合溶剂与上述组分的质量比为1:(0.1~10)。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涂料主要包括以下组分:
环氧树脂 12~60%;
环氧树脂固化剂 4~40%;
复合导电填料 20~80%
防腐剂 3~8%;
活性稀释剂 0.5~8%;
阻燃剂 0.3~3%;
所述混合溶剂与上述组分的质量比为1:(0.5~8)。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氧树脂优选为E型低分子量环氧树脂E44、E51和E54中的一种或两种。常用的环氧树脂如E型和F型均可实现本发明的导电、防腐蚀功能,考虑涂料施工工艺,本发明优选液体环氧树脂作为成膜物。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氧树脂固化剂优选为酚醛胺或聚酰胺树脂。环氧树脂固化剂包括胺固化型、合成树脂固化型和酸酐类固化型等,其中小分子胺和脂肪胺(如乙二胺、三乙烯四胺、三乙胺等)挥发性和毒性大,而酸酐类固化剂固化温度高,不易实现常温固化。合成树脂的挥发性和毒性较小,且容易实现常温固化,对环境湿度不敏感,对基材有良好的润湿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合导电填料为碳纳米管、纳米碳纤维、金属微粉和导电云母粉中的两种以上。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碳纳米管的直径为10~100nm,长为2~30μm;所述纳米碳纤维的直径为10~100nm,长度为5~50μm;所述金属微粉为平均粒径为2~30μm的不锈钢微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17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