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沟塘复合系统的生态渔业养殖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37040.3 | 申请日: | 2013-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9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羊;李谷;李晓莉;陶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K63/00;A01G3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复合 系统 生态 渔业 养殖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以生态沟渠为水处理单元的生态循环水养殖方法,同时还涉及一种基于沟塘复合系统的生态渔业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体,它对淡水养殖的贡献举足轻重。然而当前池塘养殖所采用的高密度、高投饵率、高换水率的传统养殖方式已经对养殖内外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并成为制约池塘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现将池塘养殖面临的突出问题列举如下:
(一)池埂普遍坍塌,老化现象严重
我国的养殖池塘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存在池埂老化、坍塌严重。池埂坍塌、损坏,一方面保水作用下降,长年关不到理想水位;另一方面伴随水生动物的粪便、残饵逐年累积,淤泥越积越多,鱼类生活空间变小,直接影响单位面积产量。此外,池埂损坏还会给鱼种、饲料等运输造成不便。
(二)底泥淤积加深,缺乏有效利用
饲料是养殖对象的主要食物来源,然而饲料中仅有少部分的氮磷、碳水化合物被鱼类吸收,大部分通过粪便、残饵的形式沉积于塘底,形成淤泥,容易滋生病菌。目前对养殖池塘的淤泥缺乏有效利用,多数是外排到塘埂四周,但是随着雨水淋洗冲刷,部分氮磷又会回流入鱼塘。
(三)水资源、能耗消耗加剧
传统的池塘养殖是以不断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池塘养殖对水资源消耗加剧,同时对生物资源、电能消耗也越来越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物导致池塘水质恶化,需要通过机械增氧或换水加以缓和,这样做既耗能源又耗水。
(四)病害频发,水产品质量安全受损
高密度养殖使得水产品病害严重。养殖密度过高,大量使用药物、添加剂,使养殖环境进一步恶化,养殖风险大大增加,水产品品质下降严重。实际养殖生产中不规范、不科学的用药使药物残留问题成为困扰我国水产品出口创汇的一大瓶颈,成为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一大隐患。
因此,大力开发推广池塘健康养殖方式已成为推进池塘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水养殖模式因具有节水、调控养殖环境、提高水产品质量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生态沟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污水处理技术,投资少、易维护、净化效果好、适用范围广,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应用实例,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果。将生态沟渠整合到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作为水处理单元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基于沟-塘复合系统的生态渔业养殖方法,方法易行,操作简便,依照该方法能科学有效的利用所述生态渔业养殖装置,保证高品质鱼类养殖的用水需求,实现较高的鱼类养殖密度,达到较高的鱼类成活率,并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基于沟-塘复合系统的生态渔业养殖方法的装置,结构简单,养殖方便,显著提高了养殖产量,在实现鱼类优质高效健康养殖的同时,保护了水域环境,实现水资源与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池塘养殖复合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沟-塘复合系统的生态渔业养殖方法,其步骤是:
A.通过自流或水泵将周边可获取的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的源水抽到养殖池塘中,使池塘水位达到鱼种放养和沟渠内水生经济植物栽种初期生长的需求;
B.采取高密度放养(鱼类增养殖学,王武)+轮捕轮放养殖模式(鱼类增养殖学,王武),具体是在养殖池塘中一次性放足名优鱼种(为常规养殖密度的2~4倍),配养少量滤食性鱼类(每亩搭配体长15~20厘米的白鲢80~100尾,花鲢寸片500~800尾),套养甲鱼(每亩投放规格150~200克的甲鱼100~200只)。在养殖中后期定期捕捞,将达到上市规格的成鱼售出。高密度放养就是养殖密度为常规养殖的多倍(2~4倍),轮补轮放就是定期捕捞出上市规格成鱼后再根据捕捞情况适当补充幼鱼鱼种。
C.随着养殖季节的深入(水温逐渐升高,20~36℃)和沟渠内水生经济植物的生长,逐渐提升池塘水深(1.5~3.0m)。养殖过程中视池塘水质和鱼类生长需求,采用不同循环水率(1~10%)进行循环净化处理。循环时间控制在白天(8:00~17:00),这样便于沟渠内生物充分利用养分(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池塘水质主要包括满足鱼类生长要求的溶氧(≥3mg/L)、pH(6.5~8.5)、氨氮(≤4mg/L)、亚硝氮(≤0.2mg/L)等,名优鱼类生长要求是指满足鱼类正常摄食所需的环境条件,如溶氧(≥3mg/L)、温度(≤37℃)、pH(6.5~8.5)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70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