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降低回流罐液位以提升乙醛品质的改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37370.2 | 申请日: | 2013-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352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平;张振华;沈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桐昆集团浙江恒盛化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1/08 | 分类号: | F17D1/08;C07C47/09;C07C45/7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嘉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回流 罐液位 提升 乙醛 品质 改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厂内各类液体介质储罐,以降低原设计液位,来达到工艺质量提升的目的,可广泛运用于各类成品罐、中间罐(未设置液位控制装置,但需要实现精准控制要求)的改造与优化,属于自动调节控制类型的技术改造。特别是一种降低回流罐液位以提升乙醛品质的改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申请人为迎合时下节能减排的主流趋势,增加单位产值,上马了一套尾气中提取乙醛的系统。该系统投资大,但效益回报可观,工艺流程相对简单,易于操作。目前投产运作已近一年时间,整个回收装置的运行较为稳定,产品品质与产量较高。
在该套装置投产初期,遇到了一个大问题,就是乙醛产品质量不高,按照预期目标,乙醛纯度应该在98.5%以上,但是出来的产品品质波动大,且多数处于97%左右水平,同时乙醛中的三聚乙醛含量偏高,说明产品存在自聚现象,乙醛自聚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与压力上涨,对于系统的运作危害也较大。
该问题暴露后,因涉及系统问题,还要考虑到开停车对效益的影响,故务必确保诊断正确,尽量在不停产情况下,进行攻关处理,进行分析与取证如下:
1、 经化验人员分析,乙醛塔顶部、乙醛冷却器下段产生的乙醛的纯度均在99%左右,质量较好。而取回流罐乙醛时纯度明显有降低;
2、 分析乙醛纯度时发现,影响纯度主要是三聚乙醛成分较高;
3、 三聚乙醛的产生受酸性物质、铁离子的影响尤为明显,而酸性物资基本可以排除;
4、 乙醛回流罐为外层保冷设计,据知保冷管是铸铁管道且为电焊加设,存在铁离子渗入可能性较大;
5、 因该项目设计时乙醛回流罐是自行回流的,即液位上升至溢流口(液位显示1000毫米)后,成品乙醛自行溢流到中间罐内,如此停留时间相对较长,易造成乙醛的自聚,产生三聚乙醛,从而导致纯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改变原有设计标准,降低乙醛回流罐的液位,实现液位平稳控制在一半左右,停留时间比原先可减少一半,这样自聚的条件不再具备。而本次改造要规避停车带来的损失,以及现场动火等不安全因素。改造完成后,又要便于员工控制与操作,不用频繁通过现场手操实现,以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装置也必须稳定运行。
在问题攻关时,为验证要因分析的准确与否,工艺人员可以通过将回流泵台出口预留口与流量计法兰口,利用同规格的不锈钢管进行连接,这样通过控制回流泵出口预留口的阀门开度,实现对回流罐液位的简单控制,观察一段时间,一般1个月左右,看是否能提升乙醛品质,然后再进行改造施工。但如此,就需要员工经常去调节,劳动强度较大,且控制不够平稳,随意性强,也导致乙醛产品品质有波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1、在回流罐的出口回流泵台上,出口管线原留有一个预留口,该口上加设一个不锈钢球阀,作为接管的备用点;
2、利用不锈钢管道自行电焊加工一条调节控制管线,不锈钢管道上设有调节阀,调节控制管线两端分别接备用点与中间罐。
作为进一步改进,在回流罐的自流管线上,将原有的流量计拆除,流量计的法兰口空出,作为接管的备用点;在调节控制管线的调节阀线路上设置接口与上述备用点相连;利用已有的回流罐液位计,在液位计与调节阀线路的接口之间设置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新加的调节阀,作为实现自动调节回流罐液位的控制点,对液位计、控制单元及调节阀接线与在线调试。
作为进一步改进,在调节阀两侧增设一条旁通管路,旁通管路上设有旁通阀。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不锈钢管道为不锈钢软管。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阀数量为三个。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安装连接完毕后,打开进、出口阀门,即可投用。
2、操作工只需要在控制站上设置好所需的液位值,就可以实现乙醛回流罐的液位平稳控制。
3、能够减轻员工工作强度,稳定这一危化装置的运行。当然,最为关键的是,乙醛的品质有了明显提高,经化验,改造前乙醛产品纯度基本在96.5%—98.5%,且波动十分频繁。而改造后乙醛产品纯度基本都在99%以上,产量上也有一定增加,因乙醛的自聚会减少成品产量。
4、杜绝了危化装置的安全隐患,同时提升产品质量与产量,优化装置控制的稳定性与员工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桐昆集团浙江恒盛化纤有限公司,未经桐昆集团浙江恒盛化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73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