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Modbus从站模拟器系统的自动生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37687.6 | 申请日: | 2013-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9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熊海军;阎春雨;毕建刚;朱永利;郭军;是艳杰;张东阳;袁帅;王德文;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modbus 模拟器 系统 自动 生成 方法 | ||
1.一种Modbus从站模拟器系统的自动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定义XML格式文档;
步骤2:生成RS232.CS源代码、SEQ.CS源代码和NOSEQ.CS源代码;
步骤3:生成CH_RECEIVE.CS源代码、CRC_RIGHT.CS源代码、CMD_EXPLAIN.CS源代码、DO_CMD.CS源代码、ORG_DATA.CS源代码和SEND_DATA.CS源代码;
步骤4:生成Modbus SLAVE.CS源代码;
步骤5:生成Modbus从站模拟器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odbus从站模拟器系统的自动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建立Modbus从站的外部行为模型,并定义描述外部行为的XML格式文档;
步骤1-2:建立Modbus从站的Modbus从站信息模型,并定义描述Modbus从站信息的XML格式文档;
步骤1-3:建立Modbus从站的外部特征模型,并定义描述外部特征的XML格式文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Modbus从站模拟器系统的自动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1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1:建立Modbus从站的外部行为模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将Modbus从站的外部行为分为Receive行为和Send行为,所述Receive行为成功完成是Send行为被触发的必要条件;
步骤B:定义所述Receive行为的子行为和Receive行为的各个子行为的延时参数;
所述Receive行为的子行为包括CH_RECEIVE、CRC_RIGHT和CMD_EXPLAIN,其中,CH_RECEIVE检查是否受到Modbus主站通过RS-232接口发来的数据,CRC_RIGHT校验发来的数据CRC校验是否正确,CMD_EXPLAIN检查报文是否符合Modbus命令格式,并解释收到的命令类型;
步骤C:定义Send行为的子行为和Send行为的各个子行为的延时参数;
所述Send行为的子行为包括DO_CMD、ORG_DATA和SEND_DATA,其中DO_CMD执行Modbus主站执行的命令,ORG_DATA打包需要发送的数据报文,SEND_DATA发送已打包的响应报文;
步骤1-1-2:根据所述Modbus从站的外部行为模型,定义描述外部行为的XML格式文档;所述Receive行为的子行为延时参数和Send行为的子行为延时参数均可更改定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Modbus从站模拟器系统的自动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2-1:建立Modbus从站的Modbus从站信息模型;
Modbus从站信息包括COILS、INSTATUS、HOLDREG和INREG,分别代表线圈、输入状态、保持寄存器和输入寄存器,COILS、INSTATUS、HOLDREG和INREG均用起始地址和数量描述;
步骤1-2-2:根据Modbus从站的Modbus从站信息模型定义描述Modbus从站信息的XML格式文档;所述COILS、INSTATUS、HOLDREG和INREG的起始地址和数量参数均可更改定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Modbus从站模拟器系统的自动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3中,建立Modbus从站的外部特征模型,并根据Modbus从站的外部特征模型定义描述外部特征的XML格式文档;
所述外部特征包括Modbus从站地址、Modbus响应超时时间和RS232接口配置参数,三者均可更改定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odbus从站模拟器系统的自动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生成RS232.CS源代码;
步骤2-2:生成顺序结构基类SEQ,输出SEQ.CS源代码;
步骤2-3:生成非顺序原子行为基类NOSEQ,输出NOSEQ.CS源代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国家电网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768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动机缸盖水套结构
- 下一篇:一种成品钢绞线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