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华绒螯蟹的室内水槽养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37835.4 | 申请日: | 2013-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5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辉;黄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3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华 绒螯蟹 室内 水槽 养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水产养殖领域,涉及一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阶段的室内水槽养成方法,
背景技术
中华绒螯蟹,通称河蟹,属典型的甲壳类动物,在一生中要经历约20次蜕壳,每蜕壳一次身体增长一次。河蟹个体的大小取决于蜕壳次数和每次蜕壳后的身体增长情况,但不同环境条件对河蟹的蜕壳次数和蜕壳后增长造成很大影响,进而造成河蟹个体差异很大。此外,河蟹蜕壳后两天内,身体柔软,若遭受其它生物的攻击,会容易造成死亡。河蟹的这个蜕壳生物学特点,要求在河蟹的养殖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养殖环境条件和较宽阔的养殖水体(如湖泊、池塘等)。因而,在当前我国河蟹养殖中,几乎全为室外池塘或湖泊养殖。随着对河蟹个体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对河蟹进行室内等小水体进行养殖试验。室内小水体(如实验水槽等)河蟹养殖需要克服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养殖过程中易死亡,二是蜕壳次数少。而目前国内尚无这方面的研究与试验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开展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研究10余年,通过近两年的成蟹阶段的室内实验水槽养成试验,取得了很好效果,饲养河蟹能在实验室内的试验水槽内进行正常的蜕壳(与室外养殖池塘一样,能进行4-5次蜕壳),大部分河蟹在养殖过程中不发生死亡。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是在中华绒螯蟹室内实验水槽养殖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可靠技术。通过该技术能保障中华绒螯蟹在室内实验水槽养成中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和增重率。这为河蟹的个体生物学研究与个体生长试验提供了技术手段,将对河蟹的育种与养殖等领域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华绒螯蟹的室内水槽养成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华绒螯蟹室内实验水槽养成方法,其步骤如下:
(1)室内试验水槽养殖环境构建:选择有效水体容积达200L的玻璃钢实验水槽并在其内放置遮蔽物;
(2)蟹种选择:选择规格相近、附肢健全的蟹种;
(3)合理的放养密度:以每只蟹具有50L水体容积较宜;
(4)日常管理与饵料投喂:定时换水、充氧、测量pH和温度,及时合理投喂食物;其中,pH保持在7~8.5之间,溶解氧保持在4mg/L,温度不高于30摄氏度;
(5)蜕壳时的管理:当发现饵料摄入量减少,河蟹背部颜色变深,背腹甲有裂痕缝隙,表明河蟹即将蜕壳,此时不要换水,不要碰触河蟹;蜕壳后,及时取出蜕去的老壳。
其中所述遮蔽物是瓦片(长37cm×宽25cm、波距7.5cm、波高2.5cm)。
所述的中华绒螯蟹的室内水槽养成方法,其中的第2次蜕壳之前,投喂颗粒状饲料,第2次蜕壳后,增加投喂野杂鱼,即将野杂鱼剪成小块状进行投喂;每日投饵两次,早晚各一次。
所述的中华绒螯蟹的室内水槽养成方法,其中在水槽中还种植水草。
所述的中华绒螯蟹的室内水槽养成方法,其中对于蜕壳时的管理,将刚蜕完壳的软壳蟹放入水桶或水槽中单独饲养,待壳变硬后再放入水槽中。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是根据中华绒螯蟹养殖生物学和个体生态学特点,结合生态养殖工程,以实施室内水槽养成为目标而开发的成蟹室内水槽养成方法。经过本发明人的技术实践,河蟹成蟹的室内水槽养成取得了成功,将对河蟹的育种与养殖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室内养殖设施构建
选择直径70cm,深度为70cm的圆型玻璃钢水槽,水体容积为250L。也可根据实验材料选择养殖设施,要求最好有效水体容积达200L以上。
遮蔽物的摆放:由于河蟹营底栖生活,喜欢隐居或穴居,尤其喜欢在有隐蔽物的地方蜕壳。因此,在每个实验水槽中放入瓦片(长37cm×宽25cm、波距7.5cm、波高2.5cm)以供遮蔽。
2、蟹种选择
蟹种选择:规格整齐,无病无伤、附肢健全,规格与根据试验或生长要求自行选择。
3、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以每只蟹具有50L水体容积较宜。
4、日常管理与饵料投喂
日常管理:成蟹阶段在室内实验水槽要经历4-5次蜕壳(生殖蜕壳),良好的生长环境,适口、适量、营养丰富的饲料对于保障成蟹的蜕壳生长非常关键。从蟹种进入实验水槽起,就要进行严格管理,每天15:00-16:00测量pH(pH保持在7~8.5之间)和溶解氧(4mg/L以上)。每天8:00和12:00测量水温,控制水温不要超过30℃。每3天换一次水(蜕壳的时候不换水),每次换水量为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78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