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小跨径槽形梁桥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44857.3 | 申请日: | 2013-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1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周道传;董作超;潘志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小 跨径槽形梁桥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桥梁施工方法,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中小跨径槽形梁桥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槽形梁桥的施工主要采用就地灌筑(或简称“现浇”)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在桥梁下部结构浇筑养护完成后,再进行上部结构的浇筑,主要工序包括:在施工现场搭设支架和模板,钢筋的弯制成型和接头焊接,钢筋骨架的焊接、安装与固定,混凝土的拌制、运输、浇筑、振捣、养护以及拆模,支架拆除工作等。现有的施工方法施工工序多,施工工期长,支架和模板的架设误差会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施工质量受施工现场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大,现场浇筑的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明显,施工质量不易控制,施工效率不高。发明专利ZL02137151.2公开了一种槽形梁预制节段纵向拼装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是将槽形梁在顺桥向用横向竖缝分割为一段段的槽形梁,进行分段预制,再将预制好的一段段槽形梁进行拼装,然后张拉纵向预应力筋,形成槽形梁主体结构,该发明专利的优点是采用了预制节段槽形梁,避免了就地现浇方法的缺陷,但是,该发明专利仅适用于采用纵向预应力筋的槽形梁桥,对中小跨径槽形梁桥,采用普通钢筋就可以满足受力和变形的要求,无需采用纵向预应力钢筋,所以对中小跨径槽形桥梁将无法采用该发明专利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中小跨径槽形梁桥的施工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中小跨径槽形梁桥的施工方法,包括的步骤是:一、沿纵向竖缝将槽形梁桥分割为三种构件,即左纵梁和左腹板的整体构件,底板构件以及右纵梁和右腹板的整体构件;二、现场浇筑槽形梁桥下部结构,同时在预制场地预制步骤一所述的三种构件;并在预制左纵梁和左腹板的整体构件的底部以及右纵梁和右腹板的整体构件的底部分别按设计规范预留有横向钢筋接头,在底板的左右两侧边按设计规范预留有横向钢筋接头;三、将预制好的三种构件运至施工现场,利用起吊设备吊装到指定位置,现场布置若干根与预留横向钢筋接头相连接的纵向钢筋,与预留横向钢筋接头进行绑扎搭接或焊接;四、浇筑接头段混凝土,对接头段混凝土进行施工养护,形成槽形梁桥的主体结构。
其中所述的横向钢筋接头分为上下两层;所述的横向钢筋接头的端部形状为弯钩状。
所述的底板构件预留有的横向钢筋接头与所述的纵梁和左腹板的整体构件的底部以及右纵梁和右腹板的整体构件的底部预留有的横向钢筋接头的高度相等,水平位置按顺序错开并紧靠。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桥梁的上下部结构可平行施工,缩短施工工期;
(2)槽形梁被分解为三种构件进行预制,简化施工现场工作内容,加快施工进度;
(3)预制构件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制造,构件的施工质量不受施工现场条件环境的影响,在预制场地具有较高的制作质量;
(4)施工现场仅需架设接头段混凝土的支架和模板,简化了施工工序,节约了施工成本;
(5)有利于组织机械化施工,充分保证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三种预制构件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构件接头钢筋布置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中小跨径槽形梁桥的施工方法,首先沿纵向竖缝将槽形梁桥分为三种构件,这三种构件分别是左纵梁和左腹板的整体构件1,底板构件2,右纵梁和右腹板的整体构件3。在桥梁下部结构现场浇筑的同时,在预制场地预制所述的三种构件。
预制构件的工作包括支架和模板制作就位,钢筋骨架的制作安装,预留吊装扣环和横向钢筋接头,浇筑混凝土并进行养护。
在预制构件1和构件3的底部按设计规范预留横向钢筋接头,如图2和图3所示,横向钢筋分为上下两层,在底板2的左右两侧边按设计规范也预留横向钢筋接头,横向钢筋分为上下两层,与构件1和构件3的横向钢筋高度相同,水平位置按顺序错开并紧靠,横向钢筋的端部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要求做成弯钩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448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种鹅用半自动产蛋箱
- 下一篇:饲喂机器人悬挂式轨道行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