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层冷热两用无盐太阳池及跨季蓄能供冷供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48847.7 | 申请日: | 2013-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361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陈义龙;胡书传;张岩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盈长江国际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S60/00 | 分类号: | F24S60/00;F25D1/02;F25B29/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周艳红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池 无盐 蓄能池 冷热两用 供冷供热系统 换热盘管 阀门 热泵 蓄能 热交换 蓄热 控制系统 外部用户 系统管路 循环管路 顶盖 复合层 可控的 侧壁 池壁 底面 供冷 下层 连通 水泵 上层 水源 | ||
一种双层冷热两用无盐太阳池,由上层的无盐太阳池和下层的蓄能池构成,二者分别连接至水源;无盐太阳池包括池底和侧壁;蓄能池的顶盖为无盐太阳池的池底,蓄能池的池壁和底面为复合层,蓄能池内设有换热盘管,用于实现蓄能池内的热交换;无盐太阳池和蓄能池通过无盐太阳池池底的阀门可控的连通。一种利用上述双层冷热两用无盐太阳池的跨季蓄能供冷供热系统,包括不少于两个双层冷热两用无盐太阳池和热泵,其中至少一个双层冷热两用无盐太阳池用于供冷时,至少一个用于蓄热,反之亦然;所述热泵的一端连入各蓄能池的换热盘管所在循环管路、另一端与外部用户相连;系统管路中设有多个水泵和阀门,分别用于为管路中的介质提供动力和控制系统的工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跨季蓄能供能技术,具体地指一种用于跨季蓄能供冷供热系统的双层冷热两用无盐太阳池及跨季蓄能供冷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及由此引发的能源“争夺战”在逐渐升级,同时目前能源利用结构还是以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为主,一方面,这些矿物质燃料燃烧时所释放出的CO2、烟尘、硫化物或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城市日益扩大,城市电网的尖峰负荷及年总负荷也在逐年扩大,导致电网不堪重负。
众所周知,我国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h,太阳年辐射总量高于5016MJ/m2的1、2、3类地区占全国面积的2/3以上,这是我们必须利用的资源,然而,由于太阳能资源具有分散性特点,夏季晴天正午北回归线附近的太阳辐射强度最大,但也只有1~2kW/m2,冬天大约只有其一半。因此要想得到一定的辐射功率,只能增大采光面积或者提高采光的聚焦程度。普通平板型太阳能热水器虽然目前应用较为普遍,但是大面积铺设费用较高;聚光型太阳能热水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也不适用于上述用途。
我国拥有大面积的“冬冷夏热”地区,这些地区天然条件下形成的热能和冷能都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如果将这些能量跨季储存和利用,特别是我国长江流域为多水区域,可以利用江水和湖水储存能量并用于供冷供热,这将为转移电力负荷和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双层冷热两用无盐太阳池,能够利用江湖水实现冬冷夏热地区的跨季蓄能供冷供热,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层冷热两用无盐太阳池,由上层的无盐太阳池和下层的蓄能池构成;无盐太阳池和蓄能池分别连接至水源;无盐太阳池包括池底和侧壁;蓄能池的顶盖为无盐太阳池的池底,蓄能池的池壁和底面为复合层,蓄能池内设有换热盘管,用于实现蓄能池内的热交换为外部用户供冷或供热;无盐太阳池和蓄能池通过无盐太阳池池底的阀门可控的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无盐太阳池的池底和侧壁由钢制框架和双层钢板夹聚氨酯保温层构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无盐太阳池上方设有透明的池顶盖。
进一步地,所述池顶盖为充气的聚乙烯袋。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无盐太阳池的池深为300~500mm,无盐太阳池内的浸水深度为200~400mm。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蓄能池的复合层由防水层、承重层和保温层依次构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池底和侧壁的外表面涂有太阳能硅溶胶吸热涂料,或者性能与太阳能硅溶胶吸热涂料相似、价格低廉的太阳能吸热涂料。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无盐太阳池的池底边缘还设有插板,所述蓄能池的池壁边缘设有滑槽,插板与滑槽插接定位并通过密封盖密封,所述无盐太阳池由蓄能池内蓄水的浮力支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盈长江国际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未经中盈长江国际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488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